怨愤:屈原以来的迁谪文学传统

迁谪(或谓贬谪)文学究竟始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注:或以为源于周易。春秋,或以为起于诗经·小雅·四月,又或谓当从屈原始,严格意义上的迁谪文学当以后说为是。),但以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迁谪诗人,则是众所公认的。屈原遭谗被逐,而始终抱论文网穷守志,伏节死直,忠君爱国,尽心竭智,为后来的迁谪诗人树立了理想的人格范式。他那凄恻的怨愁。沉痛的忧惧和极度的愤忿,为后世的迁谪文学奠定了传统的基调。从现存的二十余篇赋看,篇篇充满着恐。悲。伤。哀。怨。愤。忿,郁邑。愁苦。伤怀。永哀。忧心。轸怀。郁结。烦冤。怛伤。惨郁等字眼,可以说忧思与怨愤是屈原迁谪之作围绕的核心与主题。他忧,忧楚国之倾危,恐皇舆之败绩“(离骚);忧年岁渐老,功业无成;恐美人迟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忧小人占先,闭塞言路,恐导言之不固“(离骚);忧国势削弱,哀民生多艰“(离骚)。他怨,怨怀王听信馋言,不辨忠奸,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所信馋而齑怒“(离骚)。背信弃义任性多变,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离骚),不察实情亲奸远贤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惜往日),与余言而不信兮,益为余而造怒“(抽思);怨世道不公,世风浇薄,善恶不分,嫉贤妒能,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离骚)。他愤,愤斥党人苟安偷乐,祸害国家,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而险隘“(离骚);贪得无厌,嫉妒成性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各兴心而嫉妒“(离骚);结党营私,残害忠良,邑犬之群吠兮“(怀沙)。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颠倒黑白,悖理枉法,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谄谀献媚,伪装作态,外承欢之@①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哀郢)。他甚至激愤地表示心底的绝望,要弃国而去,离都出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离骚)。忧。怨。愤,既是屈原流放生活中的情感特征,也构成了屈原迁谪文学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相倚相生的辩证关系和逻辑联系。忧而生怨,怨而生愤,怨愤之发便形成了离骚,形成了屈赋,形成了迁谪文学。这正如屈原在惜诵开篇中所说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说,怨愤精神是屈赋的灵魂,是迁谪文学共同的普遍特征。尔后千年中,迁谪诗文多不出此范围。

西汉贾谊,贬为长沙太傅。长沙乃卑湿鄙俚之地,湘水乃屈原投江之所,谪住于此,自以为寿不得长,故引屈原自喻,追怀伤悼,写成了吊屈原赋。fú@②鸟赋。惜誓。旱云赋诸篇,宣泄他深沉的忧惧与怨愤: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③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以上吊屈原赋)

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所贼“。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以上惜誓)。

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fú@②鸟赋)

忧时忧国忧性命,怨君怨人怨命运,怒斥小人,悲愤难遏,一如屈原。不仅赋的抒情文体形式一致,而且许多语句词汇都相同。难怪从司马迁以来都并称屈贾“。这说明,他的贬谪文学从情感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与屈原的怨愤传统一脉相承的。

魏晋六朝,世事纷乱,时局动荡,流离转徙,已成了士人的家常便饭。贬谪之苦,反而难得引起太多的关怀,因而迁谪诗文也相对显得沉寂。但人们朝不保夕的生活,加剧了诗人的恐慌心理,于是,迁谪诗文中忧惧之情加深,执著精神减弱,比之屈原,已是忧多愤少。历刘宋。南齐和萧梁三朝的诗人江淹,曾被贬官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令三年,是个正宗的迁谪文人。他在谪中写下的恨赋。别赋。泣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幽怨凄楚,令人不忍卒读。如云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泣下沾襟,亦复含酸茹悲,销落烟沉。“(恨赋),其中颇有身世漂零。畏惧忧戚之感。虽然少了激愤,但忧怨的传统基调并没有改变。

如果说魏晋六朝因为时局动荡,迁播流徙与居官安位之间的反差并不很大,因而在贬谪文人心中引起的震撼相对乏力,而没有产生出典型的迁谪诗文的话,那么有唐一代就是迁谪诗文的极盛时期了。大体因为李唐开国以来,生产力发展迅猛,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很快拉大,边鄙蛮荒还停留在刀耕火种。茹毛吮血的原始时代,而中原的富庶,尤其是京都长安的经济文化却出现了高度的繁荣,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啻有天壤之别。又由于唐代的文人们把仕宦当成人生的唯一追求,成为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唯一取向(这一点与宋。元文人不同),因而相当畏怕遭贬流放的打击。史载当过宰相的韦执谊害怕南谪,连岭南的地图也不敢看。(注:旧唐书·韦执谊传载:初,执谊自卑官,常忌讳不欲人言岭南州县名。为郎官时,尝与同舍诣职方观图,每至岭南州,执谊遽令去之,闭目不视。及拜相,还所坐堂,见北壁有图,不就省,七八日,试观之,乃崖州图也,以为不祥,甚恶之,不敢出口。“韩愈顺宗实录卷八亦有同类记载。)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连平日里傲骨铮铮。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变成了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流放永华寺寄寻阳群官)的低徊。至于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嘱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击权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躲到庐山与僧人结社唱和,诗酒度日去了。可见,迁谪之于唐代文人,无异于灭顶之灾。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经受住生命和心灵的磨难,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唐代迁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这两个路数仍然没有突破屈原骚怨范围。张九龄以名相罢为荆州长史,便有瘴疠之叹,拘因之思,所作感遇诗三十九首,托讽离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刘禹锡读张曲江集诗序),柳宗元出为永州司马,于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古今评论家一般都承认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施补华岘yōng@④说诗见清诗话)。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屈原至中唐的千年之中,中国的迁谪诗歌大体在怨愤“格局中发展。直至刘禹锡出,始以另外一种风貌面世。

豪健:刘禹锡对怨愤“传统的突破

迁谪文学历经千年之后,到刘禹锡手里,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迁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迁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永贞遭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因为他从小在皎然灵澈等名诗人孺子可教“的赞扬声中长大。早年又科场得意,贞元年中,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赢得了驰声溢四塞“(谒枉山会禅师)的美名。作官之后,又深得执政者的信任和重用。而正当他雄心勃勃,有所作为,以日复千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注:卞孝萱刘禹锡年谱永贞元年附录据云仙杂记卷五所引宣武盛事云: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尺书,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盘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的时候,却遭到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的谪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刘禹锡内心的伤痛是如何的刻骨铭心,自然可以想见。他在上杜司徒书中写道:湘沅之滨,寒暑一候,阳雁才到,华言罕闻,猿哀鸟思,啁啾异响。暮夜之后,并来愁肠,怀乡倦越吟之苦,举目多似人之喜。俯视遗体,仰安高堂,悲愁惴@⑤,常集方寸。“受谴以还,行及半岁,当食而叹,闻弦尚惊。“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也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湖光月色,一派明净,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这与张说贬在岳州时日见孤峰水上游“(送梁六自洞庭山)的一片愁人秋色有着显然的不同。禹锡还有更著名的秋词二首,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分明地凸现着诗人爽朗豪迈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异乡的山水中,他常常是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早发)。这与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的张说,也是大异其趣的。他眼里的民俗多是新奇可爱的。武陵人的端午竞渡,采菱御客,阳山祭神,他都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朗。夔男女的踏歌,更写得情趣盎然:灯下妆成月下歌“。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词四首)。而对这些蛮风俚曲,诗人不仅没有感到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而且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其间,亲临其境。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是不可能置自己被贬的痛苦于度外而深深爱赏异乡风情的。

他心中的前途是光明可期的。在迁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三年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砥石赋)借此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五年后,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的自强不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识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的豪迈壮烈,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1][2]下一页

上一篇:刘承干与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研究【9630字】
下一篇: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5365字】

高句丽与中國【9859字】

顾颉刚与當代中國史學【11625字】

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

酒泉地区的史前文明研究【2642字】

近十年来英法德澳加等國...

近代早期英國國家财政体制散论【3755字】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