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建国以来的古代文论研究,可以说始终是同当代文艺学建设密切相关的。五十年代末周扬同志作为当时文艺界的主要领导人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主义文艺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一度被冷落的古代文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于是有文心雕龙热,有风骨“大讨论,有中国历代文论选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两部高校教材的编写。可惜为论文网时不久,即因文化大GM“而中断。粉碎四人帮“以后,再度掀起古代文论研究的热潮,其标志就是1979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的成立。在学会章程中明白揭橥建会的宗旨是∶加强古代文论研究,普及古代文论知识,培养古代文论研究队伍,以建立民族化的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其后多次学会年会曾以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为中心议题。可见,古代文论研究要为当代文艺学建设服务的目标是明确的。应该承认,自1979年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大大超过了前六十年(以黄侃1914年在北大讲授文心雕龙为起始)研究成果的总和。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艺学的任务却远远没有完成,以致近来一些中国学者惊呼中国文艺理论患了失语症“(即没有中国的话语系统“),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没有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进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八十年代在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之后,西方文论著作的大量译介,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吸引了广大学人的注意力,于是打破了苏联模式文艺学的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是五光十色的西方文论或新或旧的众多流派。文艺学研究取之于西方文论者多,而与古代文论则相当隔膜,言必称希腊罗马,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类状况还甚为普遍。同时,古代文论的研究者们对于文艺界的现状也关心不够,往往埋头于古籍丛中,而无暇顾及古代文论的普及和应用。当代文艺学的理论建构和文学评论实践,既定目标并未落到实处。所以文艺学研究和古代文论研究这两支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是各行其道,缺少沟通和协作。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学者在文艺学的中国化方面付出了努力,九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几部文艺学新著较多地引用了古代文论的范畴。概念和例证,但总体框架仍然是苏联或西方式的,古代文论用作充填拼贴的材料,处于从属的附庸的地位,因而难以显示出中国的特色。现在反思这一段历时三十余年的漫长过程,可以察觉除了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症结点,就是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关。难点就在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不仅是文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断裂,今天要把这条断裂的线索再连接起来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这种现象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却没有发生。因此,我们不可能重走王国维那样不离传统。吸收西学。创造新学语的道路,如今谁要用道啊。气啊。意啊。象啊这一套范畴概念来构建当代文艺学,就会像突然穿上长袍马褂。戴上瓜皮帽一样令人无法接受。历史已演进到这个地步,是不可能倒转回去的。记得七十年代末已故学者。出版家李俊民先生曾提仪编写一部以古代文论的范畴。命题为主体的文艺学,而至今无人敢于膺此重任,大概问题也在这里。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在文艺学领域中存在,恐怕首先是在哲学领域中存在,不过哲学界没有提出而已。因此,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不是改头换面地恢复传统,而是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拾洋人之牙慧不行,守古人之衣钵也不行,要立足于创新。这是我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以下再就几个目前尚有意见分歧的具体问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们。

研究和利用

研究古代文论和利用古代文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古代文论作为一宗宝贵的理论资源,一要开发,二要利用。首先要开发,开发就必须研究,没有深入的研究就谈不上充分的开发。因此,研究是利用的先决条件,我们不能离开研究来空言利用。但研究和利用又不是一回事。对于古代文论的研究来说,应该保持古人的本来面目,不能随意曲解或拨高,务必遵循历史主义的科学原则。如果任意改铸古人,在古代的范畴。命题。理论观点中注入现代人的意识或研究者自己的思想,那末就会歪曲古人的原意,由此作出的历史定位和价值评判也必然是与实际不符合的。当然,在古代文论研究中要对古代的范畴。命题。理论观点作现代转换,即用现代语汇加以阐释,就难免会发生变形。走样,但必须认定我们的目的是还原“,不是改造“,应该联系历史文化背景力求准确地诠解古人用语的实质,而不是简单地望文生义,寻求一个大致相当的现代语汇来对译“。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例如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句文之为德也大矣“的德“字,从释为文德“到释为功用“。属性“,再到释为道的表现形式“,经过几代学者的钻研才厘清了其真正的涵义。可见,对于古代文论原典的训读必须采取极其审慎认真的态度。而对于古代文论总体面貌的宏观概括,也不能出于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如今那种大而化之的论断是屡见不鲜的,貌似简明扼要,却经不起与事实的仔细对勘。因此,学风上的浮夸是应坚决反对的。

然而,就古代文论的利用来讲,我认为原则是有所不同的。利用古代文论中的有用成分来构建当代文艺学,应该容许在古人的语言外壳中加入新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原典的误读或别解,恰恰可以成为创造性的发展。这就是所谓六经注我“的方式。在学术史上,这样的先例是不胜枚举的。古代学者就惯用注解典籍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较早的如韩非子中的解老篇,便是通过解释老子这部道家经典来发挥法家的观点。在魏晋玄学中更是蔚成风气。王弼作老子注。周易注,以儒释道,为道解儒,借以会通孔老。最典型的是郭象注庄子,实际上变成了庄子注郭象,如果以研究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歪曲了庄子的原意,但我们不妨把它看作郭象的哲学思想的表述。在古代文论史上也不乏其例。如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清代的王夫之的解释是∶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姜斋诗话·诗绎)

黄宗羲的解释是∶

昔吾夫子以兴。观。群。怨论诗。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凡景物相感,以彼言此,皆谓之兴。后世咏怀。游览。咏物之类是也。郑康成曰∶观风俗之盛衰。“凡论世采风,皆谓之观。后世吊古。咏史。行旅。祖德。郊庙之类是也。孔曰∶群居相切磋。“群是人之相聚。后世公宴。赠答。送别之类皆是也。孔曰∶怨刺上政。“怨亦不必专指上政。后世哀伤。挽歌。遣谪。讽喻皆是也。盖古今事物之变虽纷若,而以此四者为统宗。⋯⋯古之以诗名者,未有能离此四者。然其情各有至处。其意句就境中宣出者,可以兴也;言在耳目。情寄八荒者,可以观也;善于风人答赠者,可以群也;凄戾为之骚之苗裔者,可以怨也。(汪扶晨诗序)

这两家的解释都大大越出了孔子的原意,加进了自己的见解。故作为孔子兴。观。群。怨“说的诠释是不准确的,但目之为王夫之。黄宗羲的兴。观。群。怨“说,却不失为精彩的论述,而儒家诗学正是由此而得到更新和丰富的。再如王国维的境界说,有云∶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这样来说明境界或意境,都突破了以情景交融为内核的传统意境论,使原来主要适用于抒情诗的意境范畴也能适用于叙事文学。今天我们利用古代文论提供的理论资源来建设文艺学也不必要求还原“,而恰恰需要改造“,使之适应总结和指导当代文艺创作实践的需要,这就是一种现代转换,但与研究中对古人理论作现代阐释那种转换是有所区别的。我们所说的继承是指吸收融汇传统中合理的。有生命力的。有现实价值的因素,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复制古人。如果一定要保留古代文论的原汁原味“,也就不可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了。

关于体系研究

古代文论研究,从史的研究到范畴研究,再到体系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进程。正是在史的研究中发现了范畴在古代文论中的重要地位,有人说一部古代文论史就是一部范畴发展史,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范畴研究中又必然要从个别范畴的考察进而探索各个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揭示出古代文论主要范畴的构成体系。从古代文论研究的历程来看,史的研究(包括专人专书研究)起步最早,成果也最多;范畴研究,虽然开始也很早,但限于少数重要范畴,到近期才有长足的进展,拓宽了研究的覆盖面,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至于体系的研究,目前尚处在初步摸索的阶段,而意见分歧最大的也就是体系研究。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代文论到底有没有体系?如果根本不存在体系,那末体系研究就成了无的放矢。凭空杜撰了。的确,古代文论除极少数专著,如文心雕龙。史通。曲律。原诗等有较严整的逻辑结构之外,大量的是以诗话。词话。论文。序跋。书信。札记以至评点等形式出现的,单篇文章固然构不成体系,即使汇聚成卷成册,也是点点滴滴。零章散句的集合,或者仅以所论作家作品的年代。文体。品第等来排比,或者是任意排列,毫无条贯统序可寻。由此看来,古代文论无体系可言。不讲究建构体系,似乎是古代学术的传统习惯,不仅是古代文论,古代哲学也是如此。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论语。孟子是语录体,说不上有体系。老子五千言,以道可道,非常道“起首,似有开宗明义之旨,全书也可分解为道论和德论两部分,但细究各章就很难寻绎其逻辑线索。庄子内七篇也许可以考出其逻辑联系,但外杂篇就显得杂乱,甚至一篇之中也没有一个中心论题。墨子有部分,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是脉络分明的,在各家中算是最讲逻辑编排的一种了。其后,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学者还比较注重著作的总体结构,但也没有西方古典哲学那样严密的逻辑体系。降至宋明理学,则多采用语录体,理学大师如朱熹留给后人的一份主要遗产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朱子语类。但是,能不能说这些大哲学家的思想是没有体系的呢?我想,不能这样看,精要如论语,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孔子的思想体系,庞大如朱子语类,我们更可以梳理出朱子的思想体系,他们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有纲。有目,有主干。有分支,是有机的构成,不是无序的堆砌。因此,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虽然没有提供现成的体系,却实际上是蕴含着潜在的体系的。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哲学虽无形式上的系统,而有实质上的系统。“(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自序引)中国古代文论也是如此。历史上的主要文论家,如刘勰。锺嵘。韩愈。白居易。苏轼。严羽。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叶燮等等,都应该承认其文学思想是构成体系的,不过有些人的理论不具备明显的体系形式,而是一种潜在的体系罢了。因此,体系研究是有根据的。但因为是潜在的体系,需要研究者的发掘。整合,体系研究就带有重构的性质。重构的体系不可避免地会渗入研究者的主观成分,因而见仁见智,未必能达成一致的定论,如果起古人于地下,也许他会不同意你替他重构的体系。然而也不能说这样的研究就是无意义的向壁虚构,只要是严肃的体系研究,不是随意地强加于古人,对于完整地深入地把握古人的文学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1][2]下一页

上一篇:历史题材创作史识与史观【2726字】
下一篇: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试论开明专制下的文人遭遇与心声【8827字】

高句丽与中國【9859字】

顾颉刚与當代中國史學【11625字】

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

酒泉地区的史前文明研究【2642字】

近十年来英法德澳加等國...

近代早期英國國家财政体制散论【3755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安康汉江网讯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