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导读
王凤阳,语言文字学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教授古代汉语。王凤阳先生从50年代中期开始便矢志于汉字学的研究,历经30多年的时间,汉字学于1989年末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主要著作有汉字学古辞辨等。
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论文网一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绪论。字体论。体系论。改革论和字形论。书的最后附录象形字释例和后记。
绪论部分包括第一――四章,是全书的总纲,主要内容有汉字学与汉字改革。文字和文字的发生。汉字和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历史面目。绪论部分解释了什么是汉字学以及为什么将这门学科称为汉字学“。王凤阳先生肯定了许慎对汉字研究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传统许学遭到冲击的历史必然性。作者在这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汉字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汉字研究的逐渐成熟作了总的论述。
字体论部分包括第五。六章,主要内容是汉字字体的演进。线条与笔画。作者阐述字体演进史,就是书写顺应手的运动生理的历史,是人根据书写的生理习惯去改进最初的描摹物象的文字的历史,是缩短写字时的运笔线路的历史。作者证明了笔画就是手对线条的选择,归纳了篆书线条改造为隶书笔画过程中的趋直性原则“和反逆性原则“,论证了笔顺的总规律――最短线路原则“。关于字体的更替,作者扬弃了流行很广的直线发展观,而代之以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观,阐述了同一时代存在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字体是文字体系与书写时的生理习惯之间。文字的记录功能与交际功能之间相互矛盾的产物;应用体以其简易。实用而取代标准体,就是字体的变易。
体系论部分包括第七――十九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文字体系。汉字体系。图画提示文字。象形表意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的写词法与造字法。象声写词法。形声写词法。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记号表意文字。记号文字的记号化。记号文字符量的绝对增长与相对增长。记号文字能记与所记的矛盾。汉字的改进等。作者认为,只看到文字体系内部的量变,所以无法揭示文字发展的内部规律。汉字学明确提出了自己对文字体系及其变革的理论观点:文字是体系性的,文字发展史的核心部分是体系的变革史,体系变革的核心是基本符号的写词法的变化;文字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体系发展之中,文字体系的记录原则体现在基础符号的写词法里。
汉字学第二十章讲述了汉字的改革问题,包括汉字改革的内在根据。汉字改革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汉字改革道路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王凤阳先生指出,改革必须顺应汉字发展的规律。文字发展的规律,不应超越历史条件进行宣传和促进。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改革论“应该是体系论的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文字改革是当前的现实课题,所以独立了出来。
字形论部分包括第二十一――二十六章,主要内容有行款与汉字字形变化。书写生理与汉字字形。字形的同化“与异化“――演变中的字形的交互影响。字形的简化“与繁化“。字形的分化交替与归并以及字形演进中的变易与规范。首先,作者探讨了汉字行款的形成,以及所引起的字形变化。其次,作者从手的书写运动,解释了最初来自对客观事物描摹的汉字,如何引起了在线条或笔画上的搭配组合的变化,分析了汉字自上而下“和自左而右“的书写给汉字字形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了趋直“反逆“串连“并连“在字形变化中的作用。最后指出字形演进中的变易化“和规范化“是字形演变中的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它们互相制约,贯穿在字形发展的全部历史之中。
汉字学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汉字发展的历史,并把汉字放在使用汉语这样一个中国社会的环境中加以考察。研究,认为汉字的发展方向和演变过程是受汉民族语言和汉民族历史双重制约的,从汉字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部条件上,多角度研究。探讨,颇有新意。同时,作者将汉字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去研究。考察,这样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的只研究字的形。音。义的局部限制,而将视野放得更远。更开阔。
此书不同于以往的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研究汉字历史和汉字发展规律的著作。在整本书中到处可以找到辩证法的痕迹,例如作者在字体论部分谈到:字体不是直线发展的,各种字体不是齐头并进的。字体变化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它在自身的矛盾统一中作螺旋上升的运动。“这种辩证思维是值得我们提倡。学习并且应用到研究实践当中去的。
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倾注了作者30年的心血,总约76万字,内容及其丰富和全面,且在语言上循循善诱,尽管内容庞杂却并不难懂,王凤阳先生在后记中提及写作此书的坎坷曲折,更是令我钦佩。我有幸经恩师推荐得以阅读此书,从中获益匪浅,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汉字学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