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个与诗词学密切相关的范畴。“圆融”是由唐末的一位著名僧人——贯休提出的。由于宋代理学 兴起,禅风流行,这一范畴便被广泛地运用到理学以及文学当中。“圆融”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诗词学 中的整体性思维以及辩证性思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盛行,“圆融”逐渐渗透进诗词当中。“圆融”包括了思想的儒道圆融、对于传统诗学 和时下诗学的圆融、以及诗歌创作方法和诗歌境界的圆融,对情和理的圆融、是贯休诗学“圆融”的主 要内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①根据叶嘉莹先生的解释,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于 宇宙循环无尽的、 圆满的、 整体的认识,融是融会贯通。②

二、“情理圆融”的发展过程

(一)李煜词——春花秋月何时了

1。 真率自然与深情寄托 南唐二主中的后主李煜在词坛享有盛誉,堪称词坛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其词以其独特的精神品质以来自优Q尔W论E文R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及艺术成就而自成一家,。李后主的一生经历了其人生当中的一大灾难——亡国,故而其词可以分为两 个不同的时期。早期可谓一往情深,缠绵婉转;而后期则为凄婉绝艳,大放异彩。所谓“亡国之音哀以 思”,他后期的词充满了深沉的对于生命的悲哀与感喟,其清妙绝丽让常人不敢与之比肩,其感性之中 饱含着深情。具体而言其词有两大特点:真率自然与深情寄托。其真率自然与王国维先生所提之“不隔” 有着相通之处。其深情寄托之中饱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这种深厚的情致饱含着对于人世间的 普遍规律的感慨。

2。真率之中显“不隔” “隔”与“不隔”之概念时王国维先生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他阐述了“隔”与“不

隔”的区别,他认为: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有着不隔之妙的 句子有“池塘生春草”等。与诗相似,词亦有着“隔”与“不隔”之分。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

①  郭昕:《中国古代文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4。08,第 70 页

②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07,第 181 页

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 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读来如在眼前,便是不隔。

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是有真真切切的感受,并且能作出真实自然的表达,让读者可以体会到 相同的感受,这样我们便可以称之为‘不隔’,反之则谓之为‘隔’。“隔”与“不隔”在于是否能够 客观地再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在于是否能够捕捉到并且描绘出主体意志、情感消解时的那种本真与自 然,而这其实也就是“境界说”的内在所指。③

《人间词话》手订稿六十四则之三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 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初稿中④,“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之后,尚有“此即主观诗与客 观诗之所由分”句。除此之外,王国维还在刊于第 159 号《教育世界》的《莎士比亚传》中写道:“当 知莎氏与彼主观的诗人不同。其所著作,皆描写客观之自然与客观之人间,以超绝之思、无我之笔,而 写世界之一切事物也。所作虽仅三十余篇,然而世界中所有之离合悲欢,恐怖烦恼,以及种种性格等, 殆无不包诸其中”。⑤所以王国维先生非常喜爱莎翁,同时也非常喜爱后主的词。因为这两者的创作有 着共通之处,都能表现出世上人们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论文网

上一篇:晏殊与晏几道二晏词风之异同
下一篇:试论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碎片化现象

从垦禁之争到地权纠纷对...

《千与千寻》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林地居民》中的视角转...

N1+V得+N2+VP结构句子的歧义研究

清末民初的广东媒妁与社会变迁

试论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碎片化现象

论外来新教徒对诺维奇城的发展影响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