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富含艺术精神的物化本质上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这就决定了其必然与富含价值判断的道德体验截然不同,其必然不含任何功利因素,其必须以无我无物、虚静恬淡的心理状态为先决条件,因为正如王国文在《文学小言》中所说:“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尔后其观物也深,其体物也切。”而后天自小,理自明,逍遥而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6]
    (一)虚静恬淡的心境
    无我无物,无欲无求,身不为世俗而存在,心不为名利所左右,则心境空明澄澈。达到物化的产生与存在需要物化主体具有虚静恬淡的心境。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虚静是万物的本然之性。这就决定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必须去除内外的一切不和谐因素,保持虚静的心态,才能与“道”为一,实现物化的审美体验。对此,庄子有明确的论述:“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此四优尔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无不为也。”(《庚桑楚》)一切荣辱观念、七情优尔欲、知识技能,都是扰乱心志、束缚心灵、牵累天德、遮蔽大“道”的因素。只有使它们“不荡胸中”,保持绝对的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而只有得“道”之人才能做到“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刻意》),实现精神世界的无限自由。[7]
    在《天道》篇中庄子以水为喻,进一步强调了虚静的重要性:“圣人之静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这里,庄子以水静比喻心静,言水静犹能“明烛须眉”,何况精神之静!自当能够洞察天地之博大,明鉴自然之精微。这就是说,虚静有助于排除来自于内外的干扰,做到凝神静息,以便观照天地自然之大美。不仅如此,而且能够如同“大匠取法”,合乎自然的法则,能够发现美的规律,即所谓“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天道》)。
  1. 上一篇:《殷芸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2. 下一篇:孔子文艺观中的的审美人格分析
  1. 论毛泽东诗词对《庄子》的创作接受

  2. 王国维“境界说”研究

  3. 汉字“一”的研析

  4. 庄子处世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启示和指导意义

  5. 《诗经》“四始”浅论

  6. 留学生学习副词“总”“...

  7. 留学生学习副词“就”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8.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9.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0.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11.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2.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3.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4.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15.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6.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7.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