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土风情的消逝:叙事节奏的紧张化

古华自白其小说《芙蓉镇》创作意图为“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生活变迁”,从而“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④这与人们熟识的沈从文式的乡土小说有极大的区别,后者多塑造和描绘了一个理想状态下犹如桃花源般的乡村世界,传达出作者对“美”、对“淳朴人性”的歌颂,具体的历史年代、社会斗争都被抹去而引发人们的无限怅惘和遐想。乡土文学发展到了新时期,又融注了某些新鲜而独特的历史元素。中国社会经历了十年浩劫,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民族灾难和个人境遇给予了作家以深刻而切身地思考与反思。因而新时期的乡土文学在极力描绘美好的乡村图景外,较之其他年代更着重刻画“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命运的挣扎”。⑤古华将沉重的政治风云变幻与恬静的乡村生活图景联系起来,两者协调地处于水乳交融的状态,全方位揭示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一场场政治风波席卷并弥漫全国的力量,甚至是芙蓉镇这般偏远原始的地区,沉重地展现了底层普通劳动人民受其迫害而付出的不可挽回的血与泪的代价。同时,该模式的另一重要作用即对风俗民情的细致描绘能在尖锐的政治斗争中起到缓和与冲淡的作用。由此,小说中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风民俗不仅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存在,更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松弛了小说原本紧绷的叙事的弦。文献综述

小说《芙蓉镇》在发表至今的三十余年间,其人物形象、内涵主旨、叙事手法与结构等多方面的独特性、复杂性不断被各个年代的评论家所提及和挖掘。尤其是小说饱含乡土气息并“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方面的成就广受好评与肯定。⑥小说的作者古华生于长于湖南省嘉禾县,他的整个人生是从“放牛的山间小道”、“铺着云霞似的草子花、油菜花的窄窄的田塍”和“铺着青石麻石的小街小巷”上走来的,即便日后“身在首都(南方山里人日思夜慕的北京城),却常常思念南方山区的小溪、小路、田塍、青石板街、麻石子巷,那热烘烘的乡土啊!”⑦心怀同样的挣扎与孤独感,湖南出现了一批十分擅长描写风土人情的作家,并以周立波为代表形成了“茶子花派”,之后活跃于文坛的一系列作家们多受其民俗民风与政治特色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古华积极地向周立波等老一辈湖南作家靠拢,创作过程中时刻不忘“写出色彩来,写出情调来”的金玉良言和严格要求⑧。

小说《芙蓉镇》一共有四个章节,以第一和最后一章的乡土风情的描写为例,第一章的时间定格在1963年,其名即为“山镇风俗画”,其中的第一节为“一览风物”,作者的笔调犹如传统说书人的口吻将芙蓉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一一道来,其次将视线定格在芙蓉镇的街面上,青石板街、店铺子和百姓住家平铺在眼前,“五花八门的‘万国旗’”、“串串的红辣椒”、“金黄的苞谷种”、“白里泛青的葫芦瓜”等等构成了“两条富丽的夹街彩带”,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和谐关系⑨。同时介绍了芙蓉镇上一种传统而又特色的集市——圩的盛况,及其在政治运动影响由半月圩改为五天圩。最后是第四章——今春民情,此时小说叙事已经到了1979年,政治背景是十年文化大结束。古华极为自然地将“湖南山镇的风土人情与政治斗争的狂飙巨澜糅合起来,熔于一炉,出之以一幅幅含义深邃的风俗画”,⑩与新生的时代景象相一致的是芙蓉镇也走向了现代化——小镇向工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同时也产生和忍受着大力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上一篇:从“三礼”看现代婚俗对传统婚仪的继承与发展
下一篇:汉英姓名结构对比研究

浅析《山海经》中的植物文化内涵

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空...

论徐訏小说中的佛学意蕴

用女权主义构建的童话王...

李敖杂文中比喻的特色《...

《花间集》中的屏风词(共91首)

工作過程的内科护理示范...

家具展对上海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粘膜...

当代语境下农民文艺生活现状调查

探讨社区养老的援助方法

测名字大全免费测名字打...

进销存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股利政策与融资决策联动行为的实证研究

自动机供弹结构动态特性分析

汇率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