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神宗死后,年幼的哲宗即位,又因哲宗还太小,朝政被高太后把控,司马光因为曾经不赞成变法而被提拔为宰相,又因同样曾反对变法,所以苏轼也被起用。然而在苏轼回到朝廷后,旧主张废除新法,苏轼则持保留意见,主张兼用所长,认为新法中的措施也不是完全不合理的,反对直接废除,这又引起旧的不满,他再一次置身于朝堂斗争之中。为了能够避开斗争不断的政治漩涡,他只能主动请求外放,然后便又被贬到杭州。在哲宗长大后,朝堂上又一次改变风向,新重新得势,同样因为苏轼曾经反对新法,使得他接连遭到打击,先后又被贬到惠州、儋州,自此成为远离朝堂、被放逐天涯的孤臣。直到又一次皇权更替,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却意外在这个时候得病,最终死于常州,享年优尔十五岁。总而言之,苏轼的后半生总是在新旧两的政治漩涡中挣扎求存,几经坎坷,饱受磨难,然而他即使身处坎坷之境也依然不忘寻求生活的乐趣,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的旷达精神。
(二)苏轼独特的个性是形成旷达词风的最根本的原因
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轼:“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和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而作,或有所不满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2]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和他受教育的坏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更是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和品性。苏轼祖籍在四川眉州眉山,出生于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家庭环境优良,文学气氛浓厚。祖父苏序便是一个勤勉好学的人,有着浓厚的文人情怀;父亲苏洵已经是当时的古文名家,曾对幼年的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教导,并在长子苏轼身上寄托了登高望远、胸次浩然的理想;母亲程氏不仅有才学而且明事理,曾在苏轼年幼的时候就给他讲述《后汉书•范滂传》,希望儿子能从古代志士的事迹中汲取精神,以此来砥砺名节。不难想象,父母都是这种通达的性格,对苏轼自然有不小的影响。由于有一颗开朗旷达、懂得包容的心,苏轼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够淡然处世、豁达从容。
- 上一篇:《映在镜子里的时光》的死亡意识
- 下一篇:论《红楼梦》中香菱的形象
-
-
-
-
-
-
-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