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张救下董卓时,董卓先言感激之情,当听说三人俱是白身时,便不屑一顾。刘备做县令时,督邮先问他是何出身,而不是问他有何功德,有何才能。由此可见,以出身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十分普遍的,但曹操却并非如此,他看重的是人的才能,而非出身。诸侯会盟之时,董卓派吕布出战各路诸侯,吕布之将华雄连斩数将,此时诸侯士气正弱,众将士皆苦思退敌之策。正当袁绍苦无良将之时,忽闻:“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3]袁绍得知其是马弓手时,频频嘲笑,而曹操却不看其出身,为其辩解,并为其温酒壮行。温酒斩华雄后,张飞提出杀入关去,活捉董卓,袁术斥其为县令手下,不知谦让,妄图将其赶出帐外。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3]他“知人善任,唯才所宜”[4],因此才会有很多有才能的人甘心为曹操所用,第十回,他在兖州招贤之时,往来投奔者多为有才能的乡人,鲜有位高权重之人。史书中也曾记载曹操“识拔奇才,不拘微贱。”[5]可见曹操选才用人的独特艺术。
(二)宽容大度,不避亲仇
一个领导者若心胸狭窄,不能容常人难容之事,那这个团队必不能走的太远。曹操用人宽容大度,即使是仇人他也能任用。官渡之战后,袁绍大量的珍宝、辎重、图书,都落到曹操手里,其中包括己方人写给袁绍的书信。曹操虽生性多疑,但对此还是下令将其焚毁。理由是,身处乱世之中,各个阵营都胜败不明,谁不想多为自己谋条生路?那些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担心曹操追究此事,现在终于不用再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了,曹操这样做使他们心生敬佩之感,他的不再追究,尽释前嫌,更使他们心怀感激之情,因此,他们会更加死心塌地地为曹操服务。
曹操起家于陈留,亲友知其欲谋大事,多有前来相投者,如夏侯兄弟和曹氏兄弟,这些人是曹操的心腹和后援,也是曹氏阵营的核心力量。因此,曹操对这些人委以重任,或命其坚守要地,或委其以要职。曹操的长子曹昂倍受曹操重视,在与张绣一战中,曹操失去了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爱将典韦,曹操曾为此痛哭,也曾数次祭奠他们。以我们常人观之,曹操与张绣之仇不共戴天,也绝无握手言和之时,但当他听说张绣来降之时,怕他心存芥蒂,遂先言:“有小过失,勿记于心。”[3]并封他为扬武将军,他对待自己的仇人尚能如此,天下贤士又怎能不为其所用?许攸贪婪狂妄,听闻许攸来投,他喜不自禁,忘履相迎。与袁绍争锋许攸献计,曹操用许攸之计攻破冀州,许攸也因此自恃功高,屡次在众人面前说起曹操的糗事,说其将士为匹夫,许褚实难忍之,便将其头斩下,曹操认为许攸与他是故交,因此故相戏耳,他深责许褚,并厚葬许攸。心宽若此,何愁天下才俊不前来相投?
(三)换位思考,赏罚分明
作为一名领导者,若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替下属着想,谁还会为你出谋划策;有功不赏,有过不罚,那么你又如何选人,如何用人?凡有过不罚者,必会变本加厉,有功不赏者,必会怀恨在心,在紧要关头还会将你出卖。而曹操在用人时总会换位思考,赏罚分明。
“作为一位领导者,在军事上要想取得重要战绩,稳住人心,除应具备良好的军事才能外,领导者的率先垂范也是极为重要的。”[6]第十二回,曹操率兵至濮阳城下,李典担心城中有危险,遂建议曹操在城外等候,曹操喝到:“我不自忘,谁肯向前!”面对挑战,如果领导者担心有危险,便止步不前,那其下属就不怕有危险?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不怕失去生命?如果领导遇到危险不迎难而上,那么军心必定不稳,军队的战斗力也不会太强。攻袁术于寿春之时,由于缺粮少食,曹操必须速战,才能取胜。他要求三日内破城,他亲自于城下督战,此时,有两名将士畏惧而避之,操斩之,并下马接土填坑。也正是此举,大小战士皆力战,军威大振。关羽得知刘备下落,欲寻之而去,曹操以锦袍赐之,但他却以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许褚责之无礼,而曹操却说:“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3]替人着想若此,又怎能不让人深记其人。也正是如此,赤壁战败之时,曹操败走,华容道上关羽深念其恩,才会不忍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