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把它具体到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可以发现,在小说中既有第一种全知型视角,又存在着第二种内在角度。
小说开篇写道:“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4](P3)在故事的开篇就交代了时间、地点、背景等这样一连串客观信息。那这就向我们宣告故事中存在一个公开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在小说中统筹着全局,把握着小说的发展方向。这个叙述者了解三十年前的上海,更了解三十年前上海发生的一切。那么接下来大概就是叙述者的回忆,那么叙述者是谁?一句“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张爱玲便将老人这个角色悄无声息的提到了叙事者的角色上来,使小说成了一个老人对过去事情的回顾与追忆。因为接下来的事情是发生在三十年前的上海,所以以经历过三十年前的一切的老人来做这个全知的叙述者,显然可以增加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故事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小说的可读性,让读者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三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老人为什么会发出“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样的感慨?同时由老人特有的沧桑的口气来讲述故事,“便不由不带上了陈旧、悠远、富丽又苍凉的色彩。”[5]
我们知道作品的创作灵感是来自于生活而又比生活有更高的层次。据资料记载《金锁记》的故事灵感来自于张爱玲从家族长辈那里听来的,李鸿章二儿子李经述的家事。因此张爱玲在小说开头的安排一方面是想向读者揭示小说的公开的叙述者,另一方面张爱玲也在向读者宣告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是来源于“老人”倾诉,她只是作为一个文学的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所以故事世界中人物的思想、行为等并不是她的主观行为和她没有直接的关系。张爱玲这样做就将自己与故事世界拉开了距离,使故事世界中的内容不与自己发生关系,而那些不道理的思想行为等也就不是张爱玲的主观意志。因此张爱玲这样的安排必定是花费了一定心思的。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全知型的叙述者知道得要多与故事中的经历者。而且“不用费心向我们解释他是如何获得这种认识的。” [6]所以故事世界中人物想法以及外部的环境等他而言是透明的。
那我们先来看给老太太请安一段。全知的叙述者先对天亮了这一环境进行描写,下弦月、矮楼房、破晓色、叫卖声等由全知的叙述者一一交代完成。然后由天亮了引出丫鬟们的行动,三奶奶兰仙开始登场、到大奶奶玳珍、二小姐姜云泽、二奶奶曹七巧最后到三爷姜季泽。全知的叙述者对这些人物的衣着外貌做了描写,袖口上手帕的样式、衣服的颜色、款式和做工、人物的眼、口、鼻、牙等进行了一一刻画。这样他们的形象气质便可以真实而具体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也正是张爱玲文章的一大特点,善于对人物衣着外貌进行刻画,使她的文章更能够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接下来再看他们之间语言动作,这就让他们的脾气秉性自觉的暴露在了读者面前。三奶奶兰仙对三爷姜季泽说“等你,准误了事”揭示出三奶奶兰仙作为新媳妇的初来乍到。大奶奶玳珍四顾无人的谈论七巧抽大烟的事,以及对七巧的假意同情等都可以看出她这个人的老练。云泽的不好惹面对七巧挑逗直接爽快的说她是发了疯、惹人厌。“不欺负我们,欺负谁”这样的话更是体现出二奶奶曹七巧的泼优尔。“嫂子并没有留过我,怎见得留不住。”通过这样轻浮的话更是将姜季泽的的风流尽收眼底。小说给故事中每个人一定的篇幅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出场,使每个人物的形象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刻画。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