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饮食作为学问之道,也能从食中品出其中滋味。另外,童年生活中,袁枚的沈姑母在饮食上即使不能做到食材精致,也尽量让食物细腻而精细,这也对袁枚饮食的态度产生了莫大影响。
二、 交游与饮馔
纵观《随园食单》,对 326种南北方美食小吃、美酒茶饮一一进行了点评和做法的指导。其中,扬州、杭州、金陵等地方出现居多,这些地点都揭示出袁枚的行迹,而常常来往之人也不难看出。
在《随园食单》中,袁枚亲尝的美食大致来自于三个方面,一者来自于官员府邸,大多是袁枚在官途中认识的各处官员宴请赏味记录。例如“余到粤东,阳明府冬瓜燕窝甚佳”[1](P49)、“龚云若司马家制乌鱼蛋最精”[1](P56)、“鳆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人鸡汤豆腐中”[1](P54)等都是对官府美食的记录,这些记录大多是袁枚去官府厨房向厨师一一讨教笔记,制作过程详细严密,常常末尾有大为赞叹之语。二者来自于寺庙道观,在游历曼亭峰、天游寺之后让袁枚对武夷茶一改前观,南京南门外报恩寺的软香糕被他排在第三,南京承恩寺的大头菜“愈陈愈佳,入荤菜中,最能发鲜”[1](P221),再如吴道士的鱼翅风味十足,深得袁枚垂涎。三者来自于家厨或各地地方饮食,这一部分占食单篇幅最大,而袁枚多用“最佳”、“最绝”、“极精”、“极妙”这些词形容家饮或地方饮食,可见地方美食对袁枚的吸引力。就如金陵水西门的挂卤鸭需“塞葱鸭腹,盖闷而烧”[1](P139),水西门许店做得最精。百果糕要“以粉糯多松仁、胡桃而不放橙丁者为妙”[1](P244)。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袁枚曾经过扬州,程立万家的煎豆腐更是让他久久不能忘怀,袁枚谓其“精绝无双”[1](P185),后来的查家耗十倍功夫也不能做出程立万煎豆腐一般的美味,只可惜袁枚因为妹妹的丧事急于回家不能记下配方,程立万去世后袁枚更是扼腕叹息,只能存下他的名字。论文网
众所周知,来袁枚随园的宾客也是络绎不绝,作为袁枚的家厨,王小余对于《随园食单》的写成也功不可没。袁枚对王小余的评价极高,“工烹饪,闻其臭香,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5],王小余的厨艺究竟到何境界使袁枚这个挑剔的食客也青睐不已?袁枚笔下的《厨者王小余传》就写到两人相识的经历:“初来请食单;余惧其侈,然有颖昌侯之思焉,唶曰:‘予故窭人子,每餐缗钱不能以寸也。’笑而应曰:‘诺。’”[5],这就是袁枚最初给王小余的试题,因为出身寒门的生活经历,袁枚并不看好那些只会烹饪昂贵食物的厨子,而能用平淡的食材做出美味的人才是他要找的真正的“大厨”。王小余轻松地答应了,也做到了。两人的交情就从此开始。黄宗羲曾在《与陈介眉庶常书》一文中说过“人之相知,贵相知心”[8](P464),这一场初试使袁枚和王小余都对彼此心中志向有了认识,事实也证明,王小余确实是袁枚想要的千里马,袁枚也恰恰是王小余需要的前进动力。王小余对原料的要求也很高,“小余治具,必亲市场,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5]原料的先天条件是烹饪的基础条件,只有挑得好的原材料,才能烹之美味。他对烹饪持有严谨而认真的态度,他曾以作医比作厨,曰:“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5],就像医者需要对症下药,厨师就需对万物的原料特性都了如指掌,从此决定搭配,火候、浓厚、上菜顺序、五味转换也都得安排得当,才让人尝其美味,身心舒适。这样的观念与《随园食单》中袁枚的美食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特别是《须知单》、《戒单》两部分对饮食严格的规定,甚至可以说正是王小余对美食的严谨也深深影响了袁枚,他将王小余对于饮食的真知灼见都一一记在笔下,绝不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