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堂吉诃德而言,骑士精神毁了他的一生,他要求外甥女不可以嫁给看骑士小说的男人。但这样的妥协,只能说明骑士精神已经与这个时代不符了,在这个时代中已经没有骑士的存在了。那么,这个到底是对骑士精神的变节,还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笔者认为这种醒悟首先应该理解为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妥协。首先要搞清楚作者到底想批判的是什么,看似作者事项批判这个骑士小说仍然在西班牙大行其道。但其实,在这个背后,是已经腐朽的社会,堂吉诃德所弘扬的骑士精神中的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精神并没有错,但是这个社会已经不能够让堂吉诃德成为一个骑士,那种正义在这个社会是行不通的。堂吉诃德的错误是他在这个社会举起了错误的信仰旗帜,错的并不是这个信仰本身。
作者在末了给堂吉诃德的墓志铭就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作者对堂吉诃德的勇敢、果决、慷慨、不畏强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同时也抒发了对堂吉诃德临殁见真的怜惜与怅然。笔者认为作者并不想否认堂吉诃德的信仰,而是想传达出:这种信仰在这个社会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并不是堂吉诃德对骑士精神的变节,而是他发现他终究是这个社会的人,他所相信的东西已经无法在这个社会存在了。
与堂吉诃德对文化的妥协于回归不同,歌德在浮士德的结尾给浮士德安排了灵魂最终被天使引入天堂的结局,笔者将这一行为理解为拯救。这种拯救比起永恒性,它的迫切性是更加突出的,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密切相关。而在这里,笔者认为应该和基督教中所宣扬的拯救区分开来。基督教中的拯救强调的是:“使人从‘罪’的认知,走向‘罪’的反抗。”[4](p361)神才是拯救中的主导因素。而浮士德中的拯救,更加注重的是人的作用,所以,与其说是拯救,不如说是“自救”。
笔者认为,堂吉诃德的回归与浮士德的自救都包含着强烈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就体现在两者的行为都是出自于人类的真善美、最崇高的理想道德的方面,但结果却都导致了悲剧的产生。这种善于恶并存,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的矛盾正是两人悲剧根源的所在。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但浮士德的自救还包含了一种审美性。从浮士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哈姆雷特身上的“重整乾坤”的气势,在这个方面堂吉诃德就略显不足。当然这与塞万提斯本身写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有关,塞万提斯想要根除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大当其道的现状,而堂吉诃德的所有行为也都是从骑士精神出发的。但浮士德将人类的一切:苦难、幸福、信仰等这些至高至深的事物,时刻放在他的精神领域,一点又一点的领悟参详。浮士德的自救是人作为一个群体,在抽象的形而上的层面上自我救赎,扩大为整个人类的拯救。在这一点上,浮士德的自救上所蕴含的审美性是堂吉诃德所欠缺的。
屠格涅夫曾说过,堂吉诃德始终相信超越自身的存在,还有永恒不变、普世共存的形而上的事物的存在,而要想获得那普世的真理,只有不懈努力,自强不息。堂吉诃德的精神与浮士德精神早已成为当时乃至现代人所苦苦追求却又难以实现的精神目标,在他们看来人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活着,都是为人他人而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