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背景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用文化创作的方式神化奥古斯都家族,“他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把埃涅阿斯这个英雄的故事和他的家族起源联系起来”[1]并以埃涅阿斯的美德与贡献映射奥古斯都。这部应运而生的遵命文学与奥古斯都时代早期的政治形势高度契合,《埃涅阿斯纪》通过描写埃涅阿斯的美德与贡献来歌颂与赞美统治者,神化其家族的起源,稳固了奥古斯都的统治地位,提升了其统治合法性。形成了统治初期了文化与政治相辅相成的特点。
维吉尔生于公元前七十年的意大利农村小镇,他的父母依靠耕种养殖逐渐发家,维吉尔便有机会不断学习深造,从邻镇到米兰,最终到罗马,维吉尔通过不断的研读与学习哲学与修辞学充实着自己。除学习之外,漫长且无期的战争年代在维吉尔的一生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可观,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维吉尔青年时期,公元前49-前48年发生了内战,前44年凯撒被刺死,前44-42年间,罗马内战不断爆发,最终屋大维通过菲力匹战役(Philippi)赢得了胜利,宣告了共和派的覆灭。正是因为在这次战争中维吉尔所在的村庄支持了共和派,父亲遗留的房屋土地全部被没收,但是维吉尔受到了当地统治者的赏识和帮助,介绍他与屋大维相识,从此开始,维吉尔成为屋大维文人亲信中的中坚,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然而此时战争并没有结束,前36到前30年,屋大维和之前战争中的同盟继续斗争,并陆续取得了胜利,最后终于在公元前29年返回罗马,结束了频繁的内战。
在青壮年时期置身于战乱,独立个性与价值观的形成会被战争打上独特的烙印,维吉尔用诗歌阐述着自己的内心诉求,表达了对战争毁灭性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和平的失而复得感到珍贵,无论是《牧歌》还是《农事诗》,无不体现出诗人对于和平宁静的自然与村舍农耕的赞美与热爱,而屋大维作为结束连年战乱的君王,不难理解,维吉尔为何会用华章点缀对他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因此,成为一位遵命诗人,对维吉尔来说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文献综述
(二) 丁尼生与维多利亚时代
1837年开始,英国进入了有名的维多利亚时期,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位不中意文学的女王独独对一位诗人情有独钟,这便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
时代背景在每个人身上都会留下独特的印记,生在一个变化巨大的时代,丁尼生与他所处的时代的关系紧密又微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映着身上时代的烙印。
丁尼生是维多利亚时代最有声誉的诗人之一。他出生于英国农村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被父亲教导,在家学习古典以及现代英语。他在十四岁就展现出非凡的语言能力,完成了第一部戏剧的写作。1827年,他与自己的哥哥查尔斯·丁尼生合作出版了诗集,随后他进入剑桥三一学院继续深造学习。在大学生活中,他积极参与文学社团活动并热心于创作,但是由于家庭因素,他不得不在学业未完成的情况下于1831年离开了剑桥大学。但是离开校园的丁尼生并没有放弃创作,在1830到1832年间,他陆续出版了两册诗集,但是受到了来自文学界各种批评家的负面评价。丁尼生此时并不被文学界所接受,真正替他敲开成功大门的作品是将近10年后发表的著名作品《悼念集》,这部作品表达了丁尼生对于挚友亚瑟去世的真挚怀念与悲痛之情。这部作品带来的成功是巨大的,不仅为丁尼生带来的名气与金钱,更重要的是,让他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美称。他的创作风格是非常多样化的,但是他的读者群体并不如他的创作风格一样多样化,他拥有一批像维多利亚女皇的忠实粉丝。女皇维多利亚和丈夫阿尔伯特王子都对丁尼生十分偏爱,尤其是在阿尔伯特王子去世后的四十年里,女王维多利亚更是依赖于《悼念集》表达和寄托自己对于亡夫的哀思与想念,在这四十年的哀伤之中,无疑,丁尼生的作品给女王带来了不少精神上的慰藉,除此之外,丁尼生与女王会面时所展示的丰富有趣的思想也被女王所欣赏,为她失去挚爱的生活添上了几笔明艳的色彩。1884年,丁尼生获得由女王亲自加冕的男爵头衔,成为当时历史上唯一的宫廷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