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价观
人本zhuyi主张自我评价,他们反对传统教学由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主张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目标,根据自己完成的程度进行自我评价。
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的阅读要求主要集中在激发学生阅读的乐趣,那么在进行绘本教学评价时,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学生阅读绘本时的感受和成长体验,而不应该用简单的对、错来判断,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互相评价的机会。这要求教师不能带着标准答案去“绑架”学生的理解,而要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时的具体感受。如学生从绘本阅读中感受到了快乐;从绘本阅读中感受到了新鲜的事物和想法;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上把绘本复述的比较完整;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达的很流畅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绘本过程的的成长体验,教师应该珍视,更应在评价中给以保护。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倾听,更需要被肯定,每一次勇敢的回答都需要被鼓励,所以我们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开放的、个性的、多元的。
三、绘本教学的指导策略
根据以上学理和指导思路,笔者认为以下三个策略,即兴趣激发和保持策略、过程指导策略以及评价指导策略,能够有效的指导小学低段的绘本教学。
(一)兴趣激发与保持策略
绘本教学应该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继之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保持这种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绘本阅读兴趣,主要有“大胆猜读策略”“困难分解策略”;为了保持阅读兴趣可以采取“联系生活策略”。下面分别阐述。
1。大胆猜读策略
大胆猜读,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绘本阅读兴趣。很多绘本自始至终都暗藏着“神秘”,需要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绘本的时候,应适时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猜测。
比如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故事围绕着毯子和约瑟成长的关系进行发展,毯子的每一次变旧都使读者禁不住去猜想爷爷会想出什么办法,为读者设置了很多悬念,非常适合猜读教学。其中有一段情节写到,当约瑟的外套变得又破又旧时,爷爷拿起剪刀喀吱、喀吱地剪,然后说道:“这块料子还够做……”,读到这里,教师应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这件外套在爷爷手中会变成什么。等学生猜读后,再揭示谜底,可能此时的学生早已迫不及待,个个心情激动了。文献综述
2。困难分解策略
建构zhuyi提出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框架,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笔者将这一理论运用到绘本教学中,称之为“困难分解策略”。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学习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先行因素的影响。”[6]他把这种先行因素定义为自我效能感,即人们对自己是否可以完成某一行为的预测,这种预测会影响行为的实施。在小学低段的绘本教学中,过于困难的绘本,学生的畏难情绪很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绘本阅读过程,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这时候需要将困难分解,让学生逐步实现阅读期望,为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如《小蓝和小黄》是一本有关颜色混合后变化的科普绘本,因为涉及到抽象的光学原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易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困难分解策略,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体的形象。如可以根据绘本中光学原理将蓝色和黄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绿色的内容,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粉笔末或蜡笔尝试,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绘本教学。这种巧妙分解困难的方法,不仅使学生避开了对晦涩科普知识的畏难心理,又利用了小学低段学生乐于动手的特点,从而激发了学生绘本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