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考了各家观点,分析了古今文献资料之后,本文最终将“然而”作为连词的形成时间及成因敲定为:连词“然而”是形成于上古时期的,作指示代词的“然”同作连词的“而”的固定成词。

二、连词“然而”的形成过程

    (一)指示代词“然”与连词“而”的搭配使用

“然而者,词之承上而转者也”[4]。“然而”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虚词之一,在上古时期却是以两个单音节词“然”与“而”连用的形式呈现,但是,“然而”作为连词,其形成又并非是“然”同“而”的简单结合,准确来说,这是一个存在于上古汉语中被广泛使用的跨层结构。而学界对于这一跨层结构演变成词过程的探讨也从未停止,甚至有人以为,“然而”是两个转折连词“然”与“而”的连接。但是更多的学者则表示,“然而”最终凝结成代词“然”加连词“而”的固定结构的过程虽然不算漫长,但是也经过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其中,“然”字往往用作代词,起到回指上文所述,引起下文内容的作用,解释为“如此,却”;“而”字则是引起与上文所指意思相悖的内容,表转折之意。例如:“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在上古汉语中,“然而”是由两个单音单纯词“然”与“而”组成的[5],“但是我们并不认为‘然而’是两个转折连词同义复合的结果”[6]。在其产生之初,它们各自成词,具有独立的语法意义,指示代词“然”也只是常常被用来与表转折意味的“而”字放在一起组合使用,翻译为:“这样(如此)”。例如:文献综述

①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上》)                             

②七十者衣帛肉食,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战国策·魏策》)

例①中,“然”指代前文所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而”则用以引起下文的“天时不如地利”;例②翻译为:“七十岁的老者能够穿上丝绸做的衣服,能够吃的到肉,黎民百姓也能不受饥寒交迫之苦,倘若做到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却仍不能称王的人,还从未有过”。这里的“然”和“而”分别表示回指上文和连接下文的作用;例③,“然”指代街市上没有老虎,“而”则引出主题三人成虎,人言可畏。

以上的三则例子中,“然”均具有回指上文所述的功能。故此可看出,“然”与“而”作为语言搭配泛起的用例最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此时的“然”同“而”皆为可独立使用的两个虚词,代词仍是“然”的主要词性,“而”字则一直是古代汉语中广为使用的连词之一。“然而”虽作为一个搭配使用的词组出现在句子中,但“然”字仍被用作代词,表回指意味,转捩的语用意义主要还是落在“而”字身上,其本身尚未真正具有转折连词的语法功能。

(二)指示代词“然”的词义虚化

在“然”与“而”搭配使用的阶段,指示代词“然”与连词“而”总是各自成词并独立使用,“然”表回指,“而”表转折连接。可若是“然”与“而”的语法分工始终如此明细,我们自然不能说“然而”到此已经凝固成词[7],更不能说“然而”就此已经可以作为连词而独立使用,表转折之意。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上一篇:《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杨百顺形象分析
下一篇:李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从垦禁之争到地权纠纷对...

《千与千寻》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林地居民》中的视角转...

N1+V得+N2+VP结构句子的歧义研究

清末民初的广东媒妁与社会变迁

试论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碎片化现象

唐宋词的情理圆融及其创...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安康汉江网讯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网络语言“XX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