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的是近场区中的现象,由电磁场理论可知,当距离增大时,其磁场强度B会显著降低,而在辐射源周围空间内,会产生电磁场的周期性往复流动,因此不会有大量的外界辐射。基于这种原理可以制作出所需的发射源,在其近场区内,可以产生连续的交变磁场,电容可以用电场将其束缚起来,从而可以产生较少的外界辐射,并为无线能量的传输提供相应的传输媒介。
2。2 WPT耦合谐振理论
电磁场中,载流线圈可以通过磁场进行联系,通常将现象称做为磁耦合。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WPT/MRC)中,对于使用导线绕制的线圈(励磁线圈与接收线圈),通常可以把它们类比成电感与电容来连接,连接后的整体即为谐振体。这种谐振体通过自谐振频率,可以使得其所含的能量在电磁场间自由振荡,从而会产生时变磁场。而在一定距离处,存在相应的谐振体感应磁场,这个感应磁场具有相同的自谐振频率,并且同样能使用自谐振频率在电磁场之间进行自由振荡。与此同时,两谐振体之间有不断的磁场交换,从而产生了两线圈为中心的时变磁场。耦合效率可以决定能量传输效率以及传输距离。通过磁耦合的方式,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物体可以完成高效率的能量转换,实现了将能量从静止电源系统无线传输至供电设备,磁场在传递过程中充当了传递媒介,这便是磁耦合谐振式WPT的基本思想。
图 2。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框图
电磁发射系统(发射回路A、S)由振荡电路和发射线圈组成,电磁接收系统(接收回路D、B)由接收线圈和负载组成,其中发射和接收线圈都为相同谐振频率的多匝线圈组成,A,S,D,B具有相同的固有频率,其中SD 之间为远距离耦合(强耦合),AS 之间和 DB 之间为近距离耦合。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距离的两个 LC 电路,相互之间为弱耦合。但是如果满足一定的必要条件,两个电路又有着一致的固有谐振频率,并且处于这种谐振频率下工作,那么电路的两个线圈就会产生谐振,从而形成了强耦合。
首先由发射回路中振荡电路激励源A产生高频磁场,由于外加激励导致发射线圈S谐振(D、S谐振频率一致,在电场的影响下产生谐振),能量从A传递到了发射线圈S。发射线圈S再通过磁场耦合把能量以无线传输的方式传输到接收线圈D。在此过程中,如果D、S线圈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则呈现出弱耦合的关系,如果保持一致的谐振频率,电磁谐振就会产生,从而形成电磁谐振系。需要注意的是,近距离耦合都会相对靠近AS和DB,而远距离耦合则为K。最后,接收线圈D通过与负载B耦合,将能量传递至负载回路B。因此不难发现,如果可以有一端能一直给系统(A)供给能量,然后在另外一端(B)消耗能量,那么就能实现能量的传输过程。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能量的传输过程中,具有两个必要条件:磁耦合以及共振。对于谐振频率进行相关的设置,可以实现共振,磁耦合则与传输距离有一定的关联。
2。3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进行了无线电能传输(WPT)在近场区能量传输的理论分析,对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对于谐振以及磁耦合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3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传输模型研究
3。1 基于磁耦合的WPT系统建模
取一个能量传输体系(两谐振体所组成)为例,同时建立互感耦合的样本例子。按照接收端和发射端具有的相异谐振方式,存在四种不同电路结构的拓扑方式(图3。1),图中P 表示并联谐振,S表示串联谐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