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初小科学课程标准对比
对于科学课程,在初小学的课程标准中其核心理念是相同的,同为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5条基本理念,其中一条是“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3],最为重要说明小学教学中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在首位,在对其的解释中提到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究,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中学要“突出科学探究”,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两者皆重视探究式学习方法,但显然初中的教学中结合教学知识点而有所弱化。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了解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和方法”,在中学中变成了“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4]”。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小学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也以探究时时贯穿,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儿童了解科学家们是怎么进行科学探究的。由于知识和思维的欠缺,在这个阶段让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略有难度。经过小学的积累,学生可以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因此要从小学“跟着老师做”的了解探究模式演变到“我想怎样探究”的主动探究模式,需要一个衔接过程。缺了或是衔接不好,都可能让学生进入到初中枯燥乏、死记硬背的题海中去,终究缺少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一些东西。
2 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模式
2.1 小学课堂注重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
在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1.1节种子发芽实验第一课时中,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各抒己见,猜想土壤,水分,空气,阳光,温度等都会影响种子发芽,小学课堂上并非根据几个特定的答案直接进行实验探究,而是重在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科学》五年级上 第一章 第一节 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过程 教师:老师手上有几粒小绿豆,不知道我放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让它发芽呢?
学生:需要光照、土壤、水分、空气、温度……(板书,但不能把自己认为不对的答案直接抹去)
教师:那我们就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为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指导我们做实验,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我认为需要两粒种子,一粒放在有水的地方,一粒放在没有水的地方
教师:嗯,好的,其他同学可不可以把他的方案改得更好。
学生:我认为两个花盆中都应该放5粒绿豆,防止有绿豆本来就坏掉了
教师:(给予表扬)很好,考虑到了可能有偶然性,每个盆子里面应该各自多放几粒种子,还有没有其他建议呢?我可不可以一盆放在冰箱里,一盆放在普通教室里面呢?
学生:不可以,除了水分可以不一样,其他环境都应该一样
教师:不错,我们应该除了变量以外控制其他的量都一样,不然我们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种子不发芽了,请同学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猜想将试验计划写下来,3分钟后我们将不同猜想的方案进行展示。
上述案例展示的是进行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同学们提出不同的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吗?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猜测,猜测各不相同,案例中教师并未按照最终答案将某些非影响条件抹去,而是将孩子们的猜测一一留给孩子们去探究。由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教师却不能全放,应在扶持的基础上部分放手,因此案例中教师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为例与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又给孩子们时间来针对自己的猜想提出实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展示。这个过程看似是重复制定计划的过程,但实质上是孩子们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感受科学思想,运用刚学到的科学思想探究自己想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