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的转换与流变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62-01
作为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脱颖而出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画皮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一个奇异的故事。从作品结构上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三论文网个部分,即王生遇鬼“。道士除妖“和妻子救夫“。故事结构紧密,内容跌岩起伏,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蒲松龄既写出了王生的贪婪。女鬼的恶毒,又描绘出妻子的贤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封建社会家庭内部的人情冷暖。
电影艺术词典对电影做了这样的定义: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视听语言的独特性,画面的直观性。故事情节的具体性。画面的生动性,使它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画面与艺术的感染力,并且也是变化最快的现代艺术形式之一。所以,电影与文学之间不是简单对应的关系。
随着电影的出现,电影取材的对象放眼在文学上了。于是像画皮这样可塑性较强的文学文本,被拍摄成了相关电影。主要有:鲍方导演的画皮。胡金铨导演的画皮之阴阳法王。陈嘉上导演的新版画皮。三部影片以文学作品画皮为蓝本却又各有差异。纵观这些电影,为什么聊斋志异尤其是画皮的改编会如此长盛不衰而且出现如此明显的流变呢?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
从古至今,人们关注。探索的热点都离不开鬼神的故事,所以鬼狐文化或对异度空间的关注与猜测自古盛行而且欣欣向荣。人们喜欢谈论或者幻想充满奇妙和神秘感的世界,而不是现实人生。同样,作为宝贵文化资源的聊斋故事。虽篇幅短小精悍却情节离奇曲折,弥漫着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2。传统文化的影响
现实社会中某些道德的缺失,使得大众更愿意在各种文化产品中感受道德的脉动,他们希望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善的力量和恶的消退。可以说聊斋志异中的大多数故事都迎合了社会大众这一方面内心的需求,画皮虽只是一个关于女鬼的短小故事,但其中不乏颇具现代意味的一些思想,发人深思,因此会受到影视剧改编者的青睐。
3。迎合受众的审美期待
聊斋志异凭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和鲜明的时代烙印,当之无愧地成为古典短篇小说的最高峰。但每一代人根据自己固有的思想情怀。价值取向和审美境界对同一古代文学经典会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所以改编成电影的聊斋故事“有其独特的收视期待(审美期待)。例如:在社会生活以道德意识为最主要旋律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编的画皮镜头平稳。构图简单,惩恶扬善。崇真抑伪成为故事情节的鲜明特色,意在启发观众对善恶问题进行思考。
4。社会文化氛围的改变
画皮原著故事旨在告诫世人惩恶扬善,强调因果报应,似乎构不起很复杂的情感纠葛。可是在随后一系列的改编过程中,所有画皮“影视版本都不约而同地渐渐加入了情感纠葛这个戏码,并且有以情感纠葛为主题的趋势。为什么呢?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也开始了转型,并日益显现出大众化的全新特征。于是,为了满足人们逐渐强烈的好奇心,原本隽永含蓄的叙事方式也逐渐被直观外在的情节展现所取代。此种情景下,导演和编剧们不得不慎重考虑,什么样的文学经典可以进行改编,怎样改编才能与大众文化意识相适应,才能不与社会文化氛围有所冲突。所以,在坚持影视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导演们开始尝试在影视作品体现出文学性的同时,再加入一些戏剧性和商业性因素,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文化氛围当中。
结语:
读聊斋志异原著,如睹美图。如观好戏。这是一部让人意想不到的奇书,包含了蒲松龄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是充满幻想与灵性的浪漫主义作品,这种幻想。这种自由。这种神秘。这种灵性,既是作品的优点,也是改编的难点。期待今后的改编创作者可以根据原著的主体和风格。社会文化心态以及受众的期待等改编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从小说到电影的转换与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