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青春电影的平民视角及灰色基调
在中国电影大多导演追求宏大叙事和强烈视角冲击这一好莱坞电影成功模式时,贾樟柯的出现让观众看到另一种电影模式。在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站台一书的序言中,他说道:汾阳,躲在吕梁山里的我的边城,那里的日日夜夜,无数难忘的人和事儿,让我落笔下去变成了电影。“<论文网/p>
一。影片内容评析
电影小武的主人公小武是个扒手,去自称是个干手艺活的。他话不多,也不笑,头总歪斜着。穿着不合身的西装,在小镇上晃来晃去。陈丹青无法掩饰看到小武时的兴奋:这就对了!一个北方的小痞子,烟一抽。腿一抖,完全对了!第五代的电影没这么准确。中国的小县城有千千万万小武“,没人表达过他们,但贾樟柯这家伙一把抓住了他了。“
靳小勇原本和小武是朋友,也曾和小武一样,是当地的手艺人“(小偷)。靳小勇后来改邪归正“皈依正道,即开办公司,成为汾阳县城的知名人士,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而小武依然干着自己的老本行“,于是他们成了不同世界的人。靳小勇结婚的时候,他没有告诉小武自己结婚的消息。而小武无意中得知靳小勇结婚的消息后,将偷来的钱作为历尽送给了他,为了兑现曾经的许诺,即当自己将来发了财,送他六斤重的钱。在这个段落的结尾,靳小勇托人把钱退还给了小武。从靳小勇的转变“和小武的不变“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在小武的人格结构中,他一直执着于对友谊的追求,坚守者对朋友的信义。然而这种追求和坚守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显得那么的孤立无援。从社会转型的方面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受到冲击,传统的观念被颠覆,社会的变革使人们无所适从,人性中的冲突和矛盾变得尖锐起来。
站台书写的是历史,历史中的人。从80年到90年。再隔了十年回头去观照,人物的面目不再有细节的记忆,而悲欢不再如当日般在身心的表面煎熬,它们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会意的笑,一个沉默的动容。导演讲了四个普通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是文艺工作者“。于是他们比别的青年人,可能要更为敏感与尖锐些,走到风气之先。
钟萍是现实中不安定的因素,而尹瑞娟要实际得多,终是并入到日常生活的水流中去。张军对于外面的世界,有向往有模仿,但他不可能有鉴别力与反省力,而崔明亮似乎要与大家都不同些,他的目光中有隐忍的渴望,他对于僵硬的教化有直觉的嘲讽之色,他天生与现实有一种疏离。可是还有善意,甚至幽默。也许在一个更为自由与多元,有更多机会的场合下,崔明亮可以走得更高更远些。但是环境只充许他走那么远。他只能在离家之后又回家在电视的声音中,他躺在沙发上睡着,那沙发是原来父母家的,有大红喜字。影片的结尾有一个烧着开水的水壶学停的响着,长镜头越来越远,那最后的一个全景长镜头里,他疲惫了,软塌塌地窝在座椅里,前事随水壶的沸声收敛。火车呜呜轰鸣,希冀。追求;失落。苍茫;无耐回归,安身平凡,如此十年,火车汽笛成水壶的警示口哨,冀望。淡化。追求,弃我去者,难追。难求。青春的逝去太无奈了,以前的不甘平庸现在也没有一点点办法。
任逍遥的背景地从汾阳移到了大同,一个更大些更躁动些的城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或者说实际上也是很具代表性的中国城市中,贾樟柯所关注的仍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片中的主人公小济和斌斌是混社会的“而女主角巧巧则是个野模。斌斌和女朋友在卡拉OK里约会,一起唱让我悲也好,让我悔也好,恨苍天你都不明,让我苦也好,让我累也好,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贾樟柯在一次访谈中说:在这样一个飞速前进的压力之下,人们有一种莫名的躁动。莫名的兴奋,一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得过且过,享受生命的欢愉,过度地寻找快乐,没有节制地生活。在这种生活态度背后,有一个非常悲情的原因:很多人看不到明天,有种‘临终前狂欢’的气息在里面。整个电影在拍的时候也是一直在寻找这种气息。“贾樟柯的镜头语言很好地诠释了这种躁动与兴奋,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望,追寻,以及一定程度上曲解。
二。平民视角决定了灰色的基调
从贾樟柯的这三部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我们看出,他电影的人物是扒手是小县城几个喜爱文艺的年轻人是野模等等一些卑微的活着的年轻人。不难看出贾樟柯的视角是平民化的,他关注的都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贾樟柯曾谈到张艺谋他们的电影是传奇故事,而自己只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不管从美学追求还是选择用演员方面,他都是有着朴素的平民视角的。他的这种平民视角决定了他电影整体的灰色基调。人小人的命运总是不够光鲜的。社会生活的裂变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原来稳定的角色秩序被打上强烈的生存烙印,生存意识不由分说地占据了社会文化意识的主导。人们逐渐冷却了对于政治的热情和文化批判的狂潮,开始关注自我一样的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城市化过程中的小城市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城市中的小人物对新生事物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们追随时代带的潮流,摆脱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另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这些追随潮流小人物有些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在期望和痛苦中挣扎。统观贾樟柯的影片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生活在小城市中的小人物,不仅如此,就连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是由一个个和他们自己一样的小人物连接而成。这些小城市中的小人物在城市化进程中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过着城市底层普通人的生活。这些小人物展现了在市场经济中面对着社会的变迁无所适从的精神世界,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原型就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个的青年实体,他们的总体特征是追求自己的梦想,漂泊浮躁的生活态度,叛逆但是又感觉到孤独的心理世界。
可以看出,贾樟柯的平民视角觉得他的镜头对准了那些小人物,也决定了他电影的灰色基调。贾樟柯采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以自我为中心来关心社会变迁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征。他抛弃当下电影主流电影。商业电影以及娱乐电影的叙事手法,关心社会边缘人以及边缘人们的现实生活,更难能可贵的是贾樟柯把人文关怀作为自己影片的叙事主题,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从他的电影看出自己的生活,在这个工业时代得到些许温暖。贾樟柯在经历影片在国内解禁后,迎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开阔国际视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贾樟柯的电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不管是派精英还是普通大众的认同。
贾樟柯青春电影的平民视角及灰色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