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干式磨削时工件表层及内部的温度分布状况(即磨削温度场),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磨削区温度场的理论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实验室的实测结果基本相符,因而已被逐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1)国外磨削温度场热源模型的建立与成就49606

1942年,J. C. Jaeger提出移动热源理论成为干式磨削温度场的理论解析基础。J. C. Jaeger认为由磨粒-工件相互作用而引起短暂的强烈能量输入群,可假定成等效于沿着工件以速度Vw移动的均匀带状热源。

1952年,由Outwater和Shaw首先采用Jaeger的移动热源理论,对热现象进行了解释,同时采用了热电偶测温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他们认为:只有一部分磨削能像带热源一样,在磨削过程中作用于工件上。Marls和Snoey建议:磨削能得70%-80%作用在工件上,15%-20%作用在切削和磨削轮上。此后,Sato.Littman和Wulf都先后使用了多种热电偶技术,去测量和验证磨削温度。

1964年,贝季瑶教授对三角形分布热源按单向导热模型及双向导热模型分别导出了磨削接触弧区温度的计算公式。

1974年S.Malkin和Anderson对金属材料的磨削热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们认为切屑变形能中的剪切能大约等于每单位体积工件金属材料的熔化能;几乎所有的耕犁能和滑移能都以热能的形式传入工件,儿切屑变形的能量仅有55%传入工件。这种基于磨削能量分配的研究结果,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承认和证实。

1975年Verkerk通过测量热波动,发现真正的接触长度比所计算出的集合尺寸值大得多。

1988年Pettit基于砂轮材料的复合体特性建立了一个热源模型,此模型提供了确定能量传递给工件的比率Rw的一种简便方法。

1989年Lavine建立了热量传递给单个锥形磨粒的磨粒传热模型。从模型考虑了不同的圆锥角度对传热的影响。实验证明此模型对于小锥度角是合理精确的。Lavine假设45度圆锥角度作为评定分配率的基准。Morgan改进了圆锥磨粒模型,考虑了在接触区内瞬时发热对分配率的影响,同时把磨削温度建立在磨削点的温度之上,结果表明瞬时效应减少了分配率。

1966年Rowe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了较多的磨削参数建立了一种简化的传热模型,此模型考虑; 砂轮和工件的热特性、砂轮的锋利程度、砂轮和工件的速度、切深以及接触长度影响。

1999年,C.Guo在Rowe模型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此模型考虑了磨削液的影响,通过分别考虑热传递给磨粒和磨削液来确定分配率。

此外,日本河村末久等根据三角形分布移动热源模型也导出了半无限大导热体的温度场计算公式。

(2)国内磨削温度场热源模型的建立与成就

我国学者在磨削热的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64年,贝季瑶先生考虑到在砂轮与工件的接触弧上论文网,磨粒的磨削厚度不一致的特点,认为磨削接触区热源的发热功率不可能均匀分布,提出了三角形分布运动热源模型的理论,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另外,侯镇冰、温小敏、徐鸿钧和童宪超等人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山东石油大学孟庆国认为,按热源强度分布和导热方向的不同,可将磨削过程中的传热分为四种导热模型:①热源强度均匀分布的一维导热模型;②热源强度成三角形分布的一维导热模型;③热源强度均匀分布的二维导热模型;④热源强度呈三角形分布的二维导热模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伟博士在充分考虑热源形状对磨削温度场影响的情况下,求出了干磨和湿磨状态下温度场分布的解析解。

上一篇:高速磨削技术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下一篇:国内外关于有限元法在磨削温度场中研究现状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会议产业现状研究

会展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区的三维可视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不同形貌SnO2纳米材料的光...

会展品牌塑造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