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一词最早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于《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份子。在当时的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进行了著名的“伊利县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早在竞选运动之初就已经做出了怎样投票的决定,大多数选民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众传媒,而是其他一部分频繁接触媒体,对有关事态了如指掌的选民 — 也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再将其传递给同事或其追随者。这一过程即为著名的“两级流动传播”。20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掀起了对意见领袖和两级流动传播理论研究的高潮。传统意见领袖的测量方法很多,主要有社会计量法,观察法,自我报告法,关键人物访谈法。第一个舆论领袖测量量表由拉扎斯菲尔德创建,在迪凯特研究中首次使用。然而传统的舆论领袖测量方法在网络世界遇到了新问题,用户之间松散的关系,需要大规模调查等,都对研究的结果大打折扣。66773

目前国内关于网络意见领袖的文献很多集中在思想的层面上,对网络意见领袖的概念,形成机制和作用等进行研究。我国社会学家袁方[1]把意见领袖界定义为在群体中被10%以上的人提名的人。《中国青年报》主编冯雪梅[2]则认为: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应具有掌控信息和透视信息的能力,同时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通过CNKI检索关键词“微博”和“意见领袖”,显示有3922篇相关文献。王珏[3]等人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来筛选意见领袖群体,刘志明教授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方式提取意见领袖,汉青[4]等人则采取内容分析法跟踪不同类别的话题寻找意见领袖。论文网

相比之下,国外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不仅对意见领袖进行了分类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发展得也比较完善。同时对意见领袖研究方法的检验已经获得了一些成果,如证明了自我报告法与知情人报告法确定的意见领袖的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 。在对Twitter的早期研究中,通常直接用粉丝数量来衡量对一个用户产生的影响。Ye[5]等人在对粉丝数量,微博的转发和评论进行研究之后指出:转发和评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衡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程度不大。此外,HP实验室的Huberman[6]等人在对新浪微博的研究中发现:和Twitter相比,新浪微博的转发内容所占比例较大。该研究着重于热门关键词而非热门事件,对于意见领袖的识别是一个缺憾。日本学者Naohiro Matsumura[7]则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出“影响力扩散模型”,从文本内容和交往网络两方面筛选网络意见领袖。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微博的意见领袖识别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与国外的研究还有一定差距。只有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很好的结合起来,才会有更为科学,更为全面的成果。

上一篇:新闻话题追踪的发展研究现状
下一篇:国内外风电发展研究现状综述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会议产业现状研究

会展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区的三维可视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不同形貌SnO2纳米材料的光...

会展品牌塑造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