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y和Eloy等人[9,10]研究了物质对激光的吸收和转化效应,得到的最终结论是固体材料中在趋肤深度内被吸收的激光能量直接转化为自由电子的内能,或者转化为束缚电子平均动能,其中大部分的能量再通过电子与晶格或离子的相互作用转化为材料表面层的热能,除了这种转化机制外,同时也存在一些其它转化机制。68002
Armon[11]利用了焓平衡原则建立了二维的金属板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模型。此外,R.K,Ganesh和A.Faghri[12]报道了多种激光与物质作用数值分析模型。Yuwen Zhang和A.Faghri[13]还研究了激光与物质作用过程中的熔化和气化过程。Meuns Jung kim和Jingwei zhang[14]建立了一个计算高能脉冲激光切割的有限元模型。Kar和Mazumder[15]则提出了二维的脉冲激光辐照过程中熔化和蒸气引起的物质损失模型,他们仔细考虑了固-液和气-液界面,用龙格-库塔法求解了微分方程,该模型还被推广到包含辅助气体时的情形。论文网
我国在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由于激光器件的限制,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限于短脉冲激光束对靶材的冲击破坏效应的理论研究。自80年代以后我国在强激光引起材料的热学和力学效应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大型数值程序计算、实验测试手段、大型的演示实验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蒋艳锋等[16]在入射激光光斑半径远远大于材料热扩散长度的条件下,应用固体热传导理论,建立并求解了熔融过程的一维热传导方程,得到了材料表面的温度。由此可以推算出熔融这些金属材料需要多大能量的激光,所得结果为高能量激光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彦北等[17]为研究激光能量的时空分布对金属基体材料热作用效果的影响,建立了空间轴对称有限元计算模型。在平均功率相等和考虑吸收率随温度变化的前提下,分别模拟了平均功率相等的连续激光和长脉冲激光(脉宽为1 ms,脉冲频率分别为25 Hz、50 Hz、100 Hz和250 Hz)与铝板作用过程中气化前的热作用,并利用热焓法处理了固-液相变过程,对比了不同能量时空分布的激光热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