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现状关于主体参与的研究最早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被奉为现代教育鼻祖的约翰·杜威,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人文气息,其中最能体现主体参与的是他的“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的观点。“儿童中心说”把儿童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从理论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做中学”就是在主体参与中进行学习,杜威主张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参与——活动——发展”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主线。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认识的主体,他们的积极能动性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让儿童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71981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体参和教育思想更加系统,他认为主体参与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积极参与者”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1]。他强调在参与中要坚持公平性和差异性原则,体现出他信奉的是客观上的差异和主观上的平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把主体参与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学生要在教学中“全部沉浸”,实现方式就是要给学生参与教学的自由,为了获取自由参与的机会。[1]
罗杰斯倡导“自我主导型”教学,重视人在认识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提出教师要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由此可见,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课堂教学策略向素质教育逐渐推进的趋势。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也在明显增加,但是结合具体学科的策略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论文网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主体、主体性、自主参与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初,顾明远教授指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2]在80年代末在教育基本理论层次上进行更深一层次思考的历程,为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裴娣娜在《主题参与的教学策略》一文中指出主体教育的发展性教学,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与实践问题是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不仅进行了初步的麟仑探讨,而且进行了实验研究;不仅构建了活动课程,而且形成了“主体参与教学模式”。[3]但是,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研究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主体参与的行为操作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陈媛在《参与性教学方法在zhuyi基本原理课中的运用初探》一文中将因其它外部的强制性因素,包括形式的吸引力、分数的追求等,所引发的参与称之为“消极参与”,并认为“消极参与是一种被动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参与[2] 。
王升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结构分析》指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发展性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探讨主体参与的结构就是要搞清教学系统中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控制与交换系统,这对发展性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参与很有意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