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区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2012 年论文网
以占全国 2。17%的土地承载了 9。89%的人口,人均占地面积达到 1560 平方米, 人地关系紧张程度尤为明显。同年创造了 15。74%的国内生产总值和 16。57%的财 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度财政收入增长 11。33%。其近 10 多年来发展成就有目 共睹,期间其经济迅速发展,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 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那么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 关系如何?这种关系是否与滞后期有关?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丰富该 领域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为江浙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 础依据。因此,本文以江浙两省 24 个地级市为例,在对其 2000-2012 年各市城 市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分 析。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分析
土地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和重要载体,在古典经济学中,被认为是 支持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之一,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城 市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必将推动土地利用模式的进 一步改变,故其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基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通过合理配置自然 资源,优化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并采用高度集中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 素的方式,发挥各项生产要素对土地资源的替代作用,以期达到规模化效益。同 时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13]、科学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等方式以提高单位面积土 地的利用效率与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总产量,进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14]。然而, 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并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增加要素的投入量。 当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经济报酬最高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继续 追加要素投入将不再引起经济的增长,反而可能使经济产出减小,因而过度的土 地集约利用也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负向作用。因此,在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时, 要充分考虑土地的承载力,协调好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需求[15], 将各生产要素的相对投入量控制在规模报酬最佳点内,以便发挥土地集约利用对 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
另一方面,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的引致需求是自然资源消耗的根本驱动因素
[16]。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集聚效应对周边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引起了大量投资
商和消费者的青睐,随之也出现了土地资源短缺、人地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合 理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必需确定适 宜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以缓解不同阶段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压力[17],而集约利用水 平正能反映出土地-资本之间的替代关系[18]。发达的经济社会为土地提供了丰富 的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增强对土地资源的替代作用,提高了生产要素投入 的边际产出率,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额, 大大提高了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度。另外,快速的经济发展引发各项产业的 内部结构和外在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土地利用结构也随之改变,再加之土地利用 方式在市场价格机制引导下逐渐集约化,大力推进了用地方式由以增量用地为主 的粗放型向以存量用地为主的集约型转变[19],实现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管理,有利 于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从而有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总量动态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