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人提出SR算法[9]之所以有效并不是因为谱残差的作用,而是SR中同样参与了计算的相位谱信息。因此基于相位谱的PFT算法[10]被提出了。PFT将振幅谱信息全部丢弃,只对相位谱进行反变换,得到的显著图和SR算法很相似。
SR算法和PFT算法只是对图像的某种特征进行单独操作,割裂了图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利用四元素将多种特征并行处理的PQFT算法[11]被发掘。该算法结合三种颜色、强度、运动特征,使之并行处理,加快了运算速度。
利用图像中背景和前景的位置分布规律,Yang等人[12]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分割,从图像的背景出发,通过流行排序寻找前景。该算法中,将图像的边缘区域看作是背景,从周边向中心扩散,最终得到前景区域。
2自顶向下的显著性分析
在背景和目标非常相似的情况下,根据生物特征来区分图像是很困难的。自顶向下的模型需要事先了解目标的样本特征,建立视觉期望,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等先验知识,完成目标区域的分离。典型的自顶向下的显著性分析模型有:
在Itti模型的基础上,Navalpakkam等人[13]研究了自顶向下的方法。该算法对视觉注意系统和实体底层特征的相似度进行学习,根据任务目标的表征,找出与目标任务特征相似的区域,并赋予该区域高于其他区域的显著值。
Peters等人[14]研究了一种机器学习算法。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学习全局特征到注视点密度的映射关系矩阵。在预测阶段,根据图像的全局特征,利用之前学习的映射关系,计算出注视点的可能分布,再结合自底向上的显著图,得到最终的显著图。
Wang等人[15]研究了多实例学习的算法。多实例的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分割,将分割得到的每一块定义为一个包,对包中的若干像素进行随机抽取,抽取到的像素点作为示例。提取每个像素的底层特征,进行多示例算法的学习,形成示例特征到示例显著性的映射。最后,将图像的中层特征和高层特征结合起来,形成新图像的显著图。
Liu等人[16]研究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显著性检测算法。采用条件随机场算法,组合三种特征图来获取图像的显著图。被组合的三种特征图是依据多尺度对比、Center-surround对比、颜色Lab分布等原理,依次在图像的局部、区域、全局上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