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分类研究现状对设备进行分类分级,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设备的不同特点,更容易进行有效管理。毕湘利、陈鸿等人结合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设备分类编码体系,该体系具有唯一稳定、可扩展等特点[4];王新杰针对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数学模型和特种设备使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状态,研究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程度,建立了特种设备风险的定性与定量分级模型[5];毛一轩运用ABC法,通过关键设备筛选模型,对关键设备进行了分类分级[6];付国龙根据机电设备管理的需求分析,提出了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多维分类的方法,从两个主要维度实现了对机电设备精确到设备级别的分类和编码[7]。经过多年的演变完善,推陈出新,已经有很多设备的分类分级方法可供选择和参考。80401
国外在轨道交通研究方面成效显著,19世纪中期,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国家纷纷开始着手研究列车安全监控系统,至今已经取得了TVM系列、LZB系统、ATC系统和欧洲ETCS系统等成果[8-10]。
在工程应用领域,状态监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日本三菱公司开发了“旋转机械健康管理系统”,FLENDER公司开发了应用于动力设备远程监测诊断的GearController产品[11]。
我国虽然在轨道交通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普及,列车的行车安全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安全监测水平就在不断提高。
冯庚斌、王澜等人利用一些特征参数比如峭度系数、均方根值等进行轴承的故障检测,并应用共振解调技术来分析诊断[12];赵长波、陈雷研发了一套地对车安全监控系统,叫做“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简称“5T系统”,该系统能够对铁路车辆进行智能化安全监测,提高轨道交通安全性[13];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响根据铁道科学研究院研制的“KAX—1客车行车安全监测诊断系统”对轴承温度和制动系统工作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对列车的异常状态实时报警,并进行数据储存和记录[14];中南大学的邵志和介绍了LKJ系列中LKJ2000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能够分析列车速度和限速信号,完成列车的自动保护[15];李球、朱士友等为了及时准确的监测和预警车辆关键设备相关运行参数,提出了在运营正线轨道旁边安装振动、湿度和车轮等传感器的方案,完成对相关信号的采集、分析后,生成各种报表和趋势图,并对故障进行及时预警和分级报警,实现在线监控[16];中北大学的席鑫宁使用DSP这一集成芯片作为设备监控节点的中央控制单元和处理单元,配合通信网络和主控台,设计了满足现代化生产要求的多设备多测点且稳定性良好的设备状态监测系统,采用了“主控机—CAN总线通信网络—DSP设备监测节点”的监测方式[17]。论文网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自1969年北京地铁1号线运营开始,到目前为止仅47年,但近年来的研究发展已经证明了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巨大进步。
3 设备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清华大学的张吉胜在调研分析老化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处理失效寿命数据和性能退化数据的设备寿命评估方法,这个方法为核电厂设备寿命期管理提供了直接的数据参考和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核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18];华北电力大学的赵崇娟提出的基于AMSAA电气设备寿命的评估模型,能够比较好的与设备的“浴盆曲线”拟合,验证了该模型可以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进行可靠性评估[19];刘佳俊、胡昌华等人运用置信规则库(BRB)推理进行寿命评估,提出了基于差分进化算法(DE)对该模型的BRB参数进行学习的优化方法,能够有效的优化模型的BRB参数,并且优化后的模型可以准确地评估产品的寿命[20];华北电力大学的杨宣涛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监测的变压器寿命评估新方法,选取最热点温度、电场强度和局部放电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热老化和电—热老化寿命得分模型估算变压器剩余寿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21];华北电力大学的范帅在配电设备故障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配电网设备评估的指标体系,通过分析配电网设备状态参量,研究动态调整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并通过模糊评判法对设备进行打分量化[22];王奇、常安等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赋权的变权模糊评估方法,即在整合各类输电设备状态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输电设备状态评估参数体系,通过变权综合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得到各种状态信息的综合权重,由此可得出输电设备状态等级的发展趋势[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