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计量的研究国内外对于风险计量方法的研究有很多,也有一部分学者将一些风险计量的方法运用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计量与评估中,但是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体量较大,结构较为复杂的缘故,其风险种类分散且多样,在计量评估时往往需要运用到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模型,所以针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整体风险计量与评估的相关文献较少。83084
邓忆瑞(2006)(2010)从管理体制的角度比较了国内与国外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的异同,基于金融产业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全面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展开探讨,但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缺乏定量的描述,且对于风险的分类较为简单,所以现实意义有限。胡挺,肖振宇(2006)也注意到了混业经营的必然趋势,并尝试使用copula-VaR方法定量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进行衡量,他们使用了copula函数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边缘函数连接起来,并通过得出VaR值来判断评价系统风险的大小。此文为建立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联合风险分布模型提供了一定思路,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是对于风险的分类较于单一,且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尝试用纯函数法来衡量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这种含有一定模糊度和主观性的因素这点的效用值得商榷。进一步的,叶德高(2011)进一步地对copula函数在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计量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比较了几种不同分布的copula之后选择了copula-Garch模型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进行计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实文中考虑的主要风险也局限于市场风险中。姚宁,郝鹏(2010)也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资源配置通过使用VaR法进行了风险和效用评估。
一些别的模型和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闻岳春,王静婷(2010)基于因子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计量和预警机制进行研究。方华刚(2011)也通过因子分析建立了一个较为可靠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评估的模型。李志辉,李源,李政(2015)则基于Shapley Value方法尝试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总和经营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带入分析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的实际数据来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现在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计量的相关文献虽然很多,但是多集中于某一种风险的计量而不是整体,由于风险种类的多样性缺乏一个整体模型将不同种类的风险考虑进去。所以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
2 ANP方法研究现状
自1996年由Thomas。L。Saaty提出以来,网络分析法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方法不断地在各个领域表现出其有效性。由于其相较于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而言指标之间不需要完全独立,所以其适用范围更广,且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不断地被用于实证分析中。
在国外,ANP早已被运用于各个领域中:能源政策计划,产品设计和计划,物流策略分析,商业活动的环境评价,运输工程评价,经济预测。这些方面的成功充分证明了ANP方法对于多准则决策问题的有效性。
在国内,王莲芬等人最早开展了关于ANP的研究工作,他们对ANP中的超矩阵思想及其数学依据展开了详细的介绍,并对Saaty的一些算法进行改进,比如针对循环系统,王莲芬提出了用带有原点位移的幂法来直接计算超矩阵的极限相对排序向量,使得计算平均极限排序矩阵变得更为简单。随着研究的推展和方法的普及,ANP方法近年来在国内的使用次数也不断提高,张捍东,严钟,方大春(2009)将ANP方法与shaply Value法结合,提出了新的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策略。余顺坤,周黎莎,李晨(2013)将ANP方法运用于电力企业绩效考核中,并比较了AHP和ANP两种方法对于统一问题的效用,指出ANP确实具有更好的可靠性的观点。许永平,朱延广等(2010)对ANP和模糊积分的对准则决策方法及其应用展开了详细讨论,并将其与传统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进行比较,体现出了ANP方法的优秀性能。李春好,陈维峰等(2013)在文中指出了ANP方法在元素集内部自依赖关系和元素集之间重要性对比判断模式的缺陷性,并依此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尖锥网络分析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这种方法相比传统的ANP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聂峰(2008)在论文中将ANP法用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计量与评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