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40年代,1940年3月设立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4月,福建省政府任命蔡继琨为该音乐专科学校的校长,于是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得以正式成立,1942年11月改名为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为了使专业音乐教育走上正规化道路,基本上采用苏联音乐教育的模式来设立专业。国家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于是乎开始迅速组建专业的音乐院校。据笔者所知50年代时期全国新建的艺术院校以及设有音乐系科的有:四川省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北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科等等。
2.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1922年在原来的北大音乐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由蔡元培兼任所长,由萧友梅担任教务主任。笔者在文献资料中了解到该传习所按照体制可划分为本科、师范科、专科这三类,但这三类不同体制的学制以及专业设置上也有所不同。本科的学制没有固定的年限设定,只要修满120学分即可毕业,在专业设置上开设了理论作曲、钢琴、提琴、管乐、独唱等;师范科的学制又细分为甲种和乙种两种类型,甲种的学制固定是4年制,或者修满120学分也是可以的,在专业设置上开设了音乐理论、作曲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合唱、教育学和心理学、伦理学、两门外国语言以及教学实习等,而乙种的学制固定是2年制,或者修满60学分即可,在专业设置上尚未明细论述;专科的学制年限不定,修满60学分,在专业设置上开设了理论、唱歌、中西乐器等课程。
由此可见,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从体制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来看,已经初具专业音乐院校的结构模式。可是由于受到张作霖任命的教育总长刘哲的命令关闭了音乐传习所,因此我国近代第一所已经接近专业化的音乐教育机构不幸地被关闭了。
2.2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
由于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的关闭,萧友梅等人不甘放弃自己的音乐理想,于是乎在蔡元培的支持帮助下创建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院的成立开启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新的篇章。文献综述
1927年11月国立音乐院在上海成立(1929年降级更名为“国立音专”),蔡元培因为他公务比较繁忙于是他辞去了院长的职务,因此萧友梅担任国立音专的校长。1929年他聘请黄自担任国立音专的教务主任,此后国立音专在专业设置方面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日趋完善,他们不断努力奋斗、拼搏进取,不断改革开创新的教学体制,使国立音专逐步走上正轨。
国立音专继承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的机构建设等一些基础方面,有所不同的是学制与招生对象以及培养目标方面略有不同。国立音专在学制方面又增加了预科,其招生对象为18岁以下的初中毕业生,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那时所建立的师范科也改成了专修科,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中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国立音专在教学管理方面基本上采用西欧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同时也根据我国本身的实际情况也做了一些调整。当时全校设立有本科、师范科(本科、高中)还有高中班和实习班等等,另外还设有选科,是专门为额满或按规定章程不能入学的学生所设立,又设有实习班,由师范生实习授课。从学制上来看,上海国立音专又进一步地向着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逐步发展。
3 20世纪50年代中苏音乐交流
3.1引进苏联音乐专家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是聘请了大批的苏联专家前往我国,从普通的老师到教育部以及国务院、文化部的苏联顾问等各个部门均有苏联专家的身影。笔者想对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前往我国的苏联专家的规模,作一初步简略的文献资料收集以及数据统计调查,但由于苏联专家来华参与工作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年代界定等众多不确定因素,笔者很难收集到一个精准的数据。据西方的一个文献统计的数据为11000人。资料中显示工业、企业的人数占了5400人,通信和交通方面约占了2000人,农业、水利和森林这几个方面在1000人左右,教育、卫生分别为700人和300人,科学研究850人、其他方面750人。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只对为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引进的苏联专家作进一步详细地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