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音:经过音(用p来表示),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和弦音之间的外音。
邻音:邻音(用n来表示),是相对于和弦音高二度或低二度的音,它出现在两个相同的和弦音之间。
倚音:倚音(用ap表示),是出现在和弦音之前的相对于和弦音高二度或低二度的音。根据倚音与和弦中的音的关系,分为上倚音和下倚音。上倚音在解决的时候要选择下行二度解决,下倚音在解决的时候要选择上行二度解决。
和弦外音属于非和弦音。一般来说,和弦外音要以解决到和弦音为基本准则。解决和弦外音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和弦外音在解决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和弦连接和和声进行。其处理要领有以下几点:
1、“初步确定和声的节奏以后,根据旋律的配置、和弦及和声的功能,再考虑和弦外音的处理。”[3]
2、“同一和声节奏内相邻的若干旋律音显然不可能属于同一和弦音,一般应将前面的音当作和弦外音(倚音、留音),最后的音当作和弦音(使外音得到解决)。”[4]在西方音乐中经常可能出现在强拍上的倚音、延留音的用法,但这类和弦外音的用法与中国民族音乐有所不同,应注意正确处理。
3、“和弦外音一般应该级进解决于和弦本身的音,跳进的音程一般应作为和弦音处理,但有时为了和声的顺利进行,个别情况也可以例外,即跳进解决。”[5]特别是有了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后,和弦外音的处理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变通。
4、和弦外音有弱位和弦外音和强位和弦外音之分,这两者分别有不同的用法。弱拍位上的和弦外音主要运用经过音、辅助音、先现音。而强拍位上的和弦外音主要运用延留音、倚音。在十九世纪的中后期,一些音乐作品在和弦外音的运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多样,更是出现了很多自由的运用。有半音化的和弦外音,两个和弦外音的连接,外音的外音,不进行解决的和弦外音等等等……
注:五声调式中的和弦外音的解决应当另做处理。
3 混声合唱《大漠之夜》作品解析
3。1 混声合唱《大漠之夜》作品介绍
混声合唱的人声是由两种同声合唱声部组合而成,混声合唱的声部组织类型不仅增强了合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更增强了作品听觉上的艺术效果。同时,混声合唱所具有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也是其他合唱不可比拟的。混声合唱作为合唱的最高境界,所体现的张力和表现力,声部之间相互平衡所构唱的和声织体是合唱的灵魂所在。
作品的前半部分,伴奏织体在音响上模仿了类似骆铃的碰撞声,女声部的哼鸣伴唱,配合着音量由弱渐强的演唱效果,为听众呈现出一幅在广阔的沙漠中,一队骆驼从远方慢慢走来的场景。通过歌词的引导,听众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月色、闪烁的星光,似乎又能够听到骆驼的坚韧步伐和执着行进的声音,一步一步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清晰,随后旋律在由弱渐强中走向高潮。四声部的和声织体,使沙漠中的空间既空旷又丰满,空旷的是夜晚的沙漠,丰满的是骆驼行进时的气势、精神和有感染力的步伐。这里有一个空间上的对比。作品随后出现了男声女声交替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在音色宽窄上的对比、音量上的强弱对比更显示了在飞沙走石的环境下骆驼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歌曲中的唱词“啊”所配合的几小节旋律,是一种情绪的酝酿,直至最后情感的爆发。这种爆发像一道曙光刺破夜空,是希望到来的一种迫切感。最后在作品的结尾处作品渐渐的慢下来,声音也渐渐变弱,这里所表现的是骆驼远去的画面,是带着对希望的憧憬走向远方的画面。形式严谨而又内容细腻。混声合唱《大漠之夜》这首作品像一首“铿锵”有力的抒情诗;又像一幅跌宕起伏、势不可挡的“高山流水”画。而这诗歌中所吟诵的正是中华民族不怕吃苦、永远奋进的精神;而这画中所流淌的正是大西北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