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定的舞蹈情境中,像冷云、胡秀芝、杨桂珍这样的人物角色,她们年龄、身份背景都大致相同,她们与年级仅有13岁的王惠民形成鲜明对比,给人直观的感受,凸显了不一样的人物特性。在群舞当中的双人舞、 三人舞,利用年龄差别较大的“互补式”, 不同的结构状态构成了不同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内心状态,这使得在规定情境下的关系、 环境、性格相互作用,气氛烘托与形象塑造在相互穿插中表现出来。在规定的舞蹈情境中编排人物关系时,王惠民由于年龄小一直处于被别人保护的状态中。还有作品的开头,八位女战士从舞台后方面对观众缓慢走来,给观众一种誓死不屈的凝重气氛,在几个紧张、急促的节奏下,八位女战士做的动作将战士的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一一呈现出来。但是在王惠民的处理上却与其他人不同,给她设计的是双人搂、抱的结构形式。文献综述
2。3舞台动作分析
舞蹈刚开始的动作就是一个“走”,这个“走”在真正的战斗中是不会出现,毕竟战争是刻不容缓的,但是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动作却包含了太多,既能表现出八位女战士内心的临危不惧,又能构造一种紧张,沉重的氛围;接下来几位女战士的“躲闪”动作,是艺术的放大性作用,体现出了几位女战士在枪林弹雨中的机智灵敏和坚强不屈;指导员冷云一声令下的“卧倒”,然后所有人集体倒地,更体现出了所有队员服从命令和执行力;紧接着所有人慢慢抬头,拍地而起,准确地表达了八位女战士誓死要与敌人抗战到底的决心。
接下来的音乐非常的紧张,急促,说明战斗异常的激烈。舞蹈动作非常的快,几乎超越了人体极限,非常生动的描绘出了战斗的激烈,又表现女战士在战斗中的坚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在这过程中,战士们两两拉手,做的几个动作,更是体现出了他们之间的那种战斗默契,其中一个小战士冲到冲到队伍的前面,瞬间“停”了下来,双肩在“颤抖”,双手慢慢地“捂”住了眼睛,这三个动作的精准到位,真实地刻画一名战士在战场上的内心巨大变化,也为接下来另一位的动作做好了铺垫。另一位战士上前,把她“拉”在身后,自己“挡”在了前面一个“拉”和“挡”体现了老战士对小战士的关心,接着这位战士倒地,这个倒地更加表现出了战斗的激烈。
其他战士各自为战,冲在前方,只剩下最小的战士王惠敏,王惠敏的“倒地”“后退”更是表现出了她内心的恐惧。在激烈的战斗中,指导员冷云一“挡”,使整个场面瞬间宁静下来,这一“挡”刻画出了一个冷静、果断的指导员形象,同时也是一个过渡,随之甜美的场景慢慢切入;所有人站在一起,小战士王惠民从人群中“探”出可爱的小脑袋,向远方“瞭望”,此时的她是多么的天真无邪。然后她“拉了拉”旁边的一位战士,大家一起跟着她的“看”向了远方,紧接着杨桂珍“带”着红盖头“站”起来这里的几个动作和编排,让观众不经意的想起,这八位都是女战士,而且他们年纪轻轻,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同时也描绘和展现人物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与激烈战斗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作品更有表现力。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所有的战士慢慢的从地上“站”起,战士从幻想被拉回了现实,又投入到了战斗中,接下来所有人的几个“颠倒”“爬起”,表现出战士们已经伤横累累,精疲力尽,但是任然在与敌人战斗着。王慧敏“举”着枪战战兢兢地从后方走向了中间移动,一步一“跌”,这里表现出女战士们内心的强大,在战友危难之时,年仅13岁的王慧敏也举起了枪。舞蹈的最后还是一个“走”的动作,在子弹用尽的情况下,她们没有丝毫的犹豫,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水流湍急的乌斯浑河,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用青春的热血换取了祖国解放事业的成功,映照出了中华儿女们深深地爱国zhuyi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