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二、篆尚“婉而通”的特点
    篆书分为大篆与小篆,甲骨文和金文合称为大篆。篆书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秦代刻石、汉篆、唐篆、清篆的演变。唐代书法家、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篆尚婉而通。” “婉而通”成为后世篆书评价的重要甚至是不二标准。“婉”意着“婉转”;“通”意着“通畅”。后世的篆书不论在结构、体态、风格上如何创新,都脱离不了对于婉转通畅的审美追求。随着时代变迁,书写材料及使用工具也发生了演变,但“婉而通”的审美理念却一致贯彻了下来。
          金文                                   小篆

        婉而通的特点最早可上溯到金文。金文工艺过程繁复,多在母范上写刻后浇筑而成,笔画丰满而柔韧。肥厚的用笔、点团的使用、参差零落的布局安排显示出天真烂漫,柔和的弧线使婉转之感大大加强。笔画交界处略粗而圆转,显示一种交融之态。秦代小篆以秦始皇东巡时在泰山、琅琊、峄山、会稽等处立下的记功刻石为代表,相传为李斯所书,结体匀称均衡、用笔瘦劲挺拔,笔画委婉而刚劲,转折处圆润无顿挫,线条古朴又流畅,有端庄典雅之美。小篆呈长方形、上疏下密,是工整标准规范的小篆。章法上更加严整规范,展现了小篆成熟时期的风貌。
    然而前述种种石刻书法年代久远,难免受到大自然的风化剥蚀。刻工摹刻的动作、制作工艺、水准不同又会导致字形结构的失真,故刻刀与毛笔所表现出的形态大不相同。书画家启功曾在论书绝句百首里有诗曰:“透过刀锋看笔锋”也是从侧面说明了刻帖与墨迹本之间具有不可忽略的差异性。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则以为:“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故笔者认为在学习程度不深,无法准确还原刻帖风貌时,简牍帛书上的珍贵墨迹仍是我们临习时的第一手资料,墨迹更能展现书家真实的用笔手法。清代距今历史不远,大家辈出,篆书墨迹资源丰厚,较易上手,也能通过对清篆的学习为日后上追秦汉的篆书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邓吴之风
    (一)风格赏析
    篆书在清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乾嘉年间邓石如的出现开创了篆书新风。邓石如篆书上参秦李斯、唐李阳冰,篆从隶入,隶从篆出,堪称神品,自成一家风范。清代篆书艺术成就斐然,璀璨之景实以邓石如为开端,影响了后世吴熙载、赵之谦等人。
    邓石如在书法理论上亦多不俗的见解,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思索。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把空间摆布、虚实对比的艺术理论用短短二十余字阐释得跃然纸上,使人豁然开朗。有收放才能有对比,有对比才能造意趣。不禁联想到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种欣赏文章的观点在书法鉴赏中亦然。我们常说“一波三折”指笔法上的曲折多变,篆书虽在各体中最讲求均衡对称,但不是绝对工整无奇的“美术字”,任何“书法艺术”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既有打破又有制衡,黑与白、疏与密、长与短、曲与直,甚至书写过程中节奏快慢的韵律对比,共同构成一组组值得玩的趣形态,但最终又在一个既定的空间内获得整体上的视觉和谐。
  1. 上一篇:互联网意识下包装设计的定位与表现分析
  2. 下一篇:由集合艺术引发的实践与创想
  1. 研究和学习莫兰迪的绘画...

  2. 浅析徐三庚篆书对篆刻的影响

  3. 吴让之篆书特点自出机杼成我貌

  4. 与篆隶比较行草学习应以楷书为基础

  5. 浅析吴昌硕篆书风格及其成因

  6. 何绍基对颜书的学习和借鉴心摹手追颜平原

  7. 《碧落碑》对后人篆书创作的启示

  8.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9.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0.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11.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12.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3.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4.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15.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6.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7.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