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就有了非凡的研究意义。从外部层面上讲,开拓有效的参与渠道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自身因素上分析,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绝对是首当其冲。两相比较,在笔者认为,针对社区参与而言,居民的参与意愿就显得更为重要。原因在于,只有那些来自居民自发的社区参与意愿,才是“自治”的价值的表现;而且,没有意愿,或者被动地参与,无非是外界强制性的结果,其效果也可能与初衷背道而驰;第二,所谓渠道,就是行为的工具。没有意愿,渠道也就失去了意义;反之,随着意愿的增加,渠道自然也会被开发出来。因而,本次的研究就是基于一份问卷调查的数据,对社区参与中居民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所做的一项调查分析。
2 研究综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建设以及居民参与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了各国理论界和政策研究者的关注。联合国在1969年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居民参与应该成为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之后,在1995年发表的《经由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中也提出要通过社会参与来促进社会发展,指出“社会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经由全社区人民积极参加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量,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进步情况的过程。”
在各国对于社区建设以及居民参与日趋重视的背景下,我国的社区建设也在80年代后期振兴发展起来。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以及部分社会职能从政府和组织中剥离,并转交给社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便开始与整个社区的发展和进步相呼应。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鼓励全社会要推进了社区建设的工作,这就使得更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进行转型蜕变。在之后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地指出要发展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搞好社区治理,发展基层民主,更是强调了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的重要性。
尽管我国在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终究由于提出社区建设的时间不长,居民的参与意识相对也较为薄弱,因而普遍存在着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根据有关文献调查,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社区居民的总体参与度不高,同时分布也不均匀。根据各地对于社区参与的实际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社区居民总体参与率与积极性并非很乐观。不同特征的居民在对社区文体活动的参与频率上表现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女性,中老年人,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和离退休成员的参与频率相对较高。[1]
第二点是居民参与的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也很局限,并且居民的参与程度不深。在这些参与内容多为休闲,健身等文娱,或者系列的非政治性参与,少有民主监督,选举等活动的参与,即便是有,大多也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消极对待。社区参与呈现表层化,工具化。[2]
第三点是居民的参与多为被动参与,动员参与为主,自发性并不是很高。居民大多数情况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才参与社区各类活动,比如居委会组织的各类活动,社区听证会,重要会议内容,政策的的告知。[3]
针对目前阶段居民社区参与不足,当前学术界也是从两个大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个方面主要是从社区参与的外部环境入手。这里外部环境指的主要是居民参与的渠道少而不畅,参与机制也不完善,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权益部课题组对全国10大城市50个社区的调查,仅有23.7%的居民对参与社区管理的互动机制表示满意。[4]再者就是社区管理,工作方法拘谨老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