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黄庭坚生平简介
2。1 人物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
黄庭坚擅长书法,通晓诗词文赋,精于鉴赏,尤以书法和诗词成就为最高。他诗学杜甫自成一家,与苏轼齐名,所谓“元佑文章,世称苏黄”,并被尊为江西诗派一代诗宗。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书法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书四大家。行书融古雄健、爽落圆劲、奇崛沉着;草书大开大合、从心所欲。其在书法和诗词上的杰出成就,享誉宋代,泽被后世。
2。2 生平经历
江西修水,山水清丽,至今依然。黄庭坚先祖世代为书香门第,定居修水后,黄氏秉持世代家风,每代都不乏中举及第的人,黄庭坚就生活在这样的家族背景里。
黄庭坚祖父黄湜,嘉佑二年(1057年)登第,赠朝散大夫。善书法,黄庭坚评“字法清劲,笔意皆到”。黄庭坚其父黄庶,字亚父,是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仅仅是作州府的幕僚。仁宗至和二年(1055),受文彦博的举荐,蔡、才摄知(代理)康州,其为人刚直,人格峻拔;雅好诗文,推崇杜甫、韩愈,有《伐檀集》传世。黄庶的人格与学识,都对黄庭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母亲李氏,是御史中丞、著名藏书家李常的妹妹,也是出身于仕宦读书家庭,黄庭坚从小就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成长。
另外,黄庭坚的伯祖、叔祖等祖辈兄弟,尤其是父辈,更是人才辈出。可以说“勤耕苦读”、“静修伺出”的家族观念以及之后所受的良好教育是黄庭坚得以杰出的根本,尽管日后历经波折,但家族的观念和精神是黄庭坚为人处世的源泉和动力。文献综述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读书数遍辄能成诵,对于少年时期的黄庭坚来说,他父亲的离世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全家人陷入了窘境,年仅十五岁的黄庭坚随着舅父李常离开家乡,游学于淮南。在淮南的几年,黄庭坚在舅父李常的帮助和其丰富藏书的滋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品格的熏陶。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娶其女兰溪为妻,完成了人生中一件重要的大事“成家”。
对于“成家”后的黄庭坚来说,第二步理所当然是“立业”,嘉佑八年(1063),黄庭坚参加洪州乡试,名列第一,赴京参加翌年的礼部省试,落第归来。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第二次参加乡试并获得第一名。第二年春天,赴礼部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任职之初,他在余干县任主簿,之后又调到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任县尉,任职三年多。熙宁五年,黄庭坚通过学官考试得甲等,后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得到元老文彦博的赏识,在他任满之后,留其再任,在北京前后任职八年。在之后的岁月里,黄庭坚多次调职,但都是贬谪。
纵观黄庭坚一生,无疑,政治生涯是极为不顺的,仕途上的失落,无论是生活上和精神上,对黄庭坚心理多少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痛苦的,但也恰恰是仕途上的闲职、外任及贬谪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环境与契机、给他提供了艺术创作上的时间与素材,使他经历几番“脱胎换骨”。也因为自身的家族观念和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精神品格,使诗词、书法成为了他的精神依托,使他得到了释放。倘若黄庭坚每日周旋于政治,兴许黄庭坚的仕途会有所改观,但其书法、诗文上的成就,就不可能达到如今的地位了。尤其是其晚年,书法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其书论也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也为后人了解黄庭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