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自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以来,迄今已有大批遗址被发掘,而良渚文化遗址最大特色在于出土的玉器。良渚玉器品种繁多,數量庞大,与其他玉器相比较起来,玉带钩作为一种小器通常比较容易被忽视,据考古数据统计,玉带钩的出土至今已出土不下10件,其中反山3件,金星村、瑶山、福泉山各1件,还有余杭汇观山和横山各出1件,江苏武进寺墩出土2件。[ 带钩概论[J]。 王仁湘。《考古学报》1985年3期;古代带钩用途考实[J]。王仁湘《文物》1982年10期]
1.玉料
良渚玉器绝大部分为质坚色美的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硬度为4的蛇纹石玉,因此可以推测,良渚玉带钩原料也极有可能是透闪石、阳起石软玉。
有资料说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曾对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和江苏江阴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176件玉器进行了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无损检测分析,其中包括了几件玉带钩。科学检测结果表明,玉带钩的主要矿物类型确属于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约占75%左右。呈偏黄或黄绿色,表面腐蚀较为明显,已钙化成“鸡骨白”(如图1所示)。
良渚玉带钩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泽,表面呈粉白色、黄白色和黄褐色,这是因长期埋于地下受腐蚀所致。
2.形制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带钩形制基本一致,变化不大。良渚玉带钩形体一般较小,整体呈方形,是由修整好的方形玉块切磨而成,外形较规整。从考古出土的10件带钩来看,最小的是福泉山60号墓出土的3厘米带钩,最大的是从横山1号墓出土的长为9。2厘米的带钩。
图1。1、图1。2分别从浙江省余杭市瑶山和反山出土的两件玉带钩,呈长方体状,一端为勾系的弯钩,一端为穿绳的孔,此时基本器形未定,属于玉带钩的原始形制,与历史时期的玉带钩在器形上存在较大区别。文献综述
图1。1 带钩-良渚文化-余杭市瑶山-浙江 图1。2 带钩-线切割-良渚文化-余杭市反山-浙江
3.纹饰
良渚文化时期玉带钩一般为素面无纹饰(如图1所示)。
4.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玉器加工工艺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南北朝以前的手工磨制和南北朝以后的砣具琢制。玉器的制作工艺按步骤可分为开料、造型和纹饰,南北朝以前的开料一般每个步骤的制作工艺和制作工具也不一样,开料一般用片切割和线切割的方法。
良渚文化时期玉带钩的制作程序是先将玉料切割成长方块形,再在两端用对钻法各钻通一孔,然后以一端的孔为起点,用线切割的方法剜去中部而成钩首。最后在钩面处细加工,磨光,使之成弧形状,即为钩面。
良渚玉带钩的开料有比较明显的线切割痕迹,如图1。2玉带钩底部、钩体以及钩首内侧都有较为明显的有划线痕迹;钻孔方法主要是管钻法和锥钻法,分单面钻和双面钻两种,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发现有管钻剩下的棕蕊,显微镜下可看出孔壁上有较为明显的螺旋纹,且越往深处孔相对越小,这是工具钻孔比较明显的重要特征;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几件玉带钩多为素纹,无特别地工艺技法,主要用到抛光的手法。
(二)春秋
史前时期,仅良渚文化时期出现过玉带钩,同期的新石器文化中还没有见到,一直到春秋时期,玉带钩才又开始重新出现在齐、燕、楚、秦等国的广阔地域内[古带钩浅析[J]。 郑雷。 金田(励志)。 2012(08)]。春秋玉器的总体风格是:细腻精美。统治阶级享玉,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装饰审美性。故此,装饰品占主导地位,礼仪器与之相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