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对落后的从前,行灯文化繁盛一时,行灯行业曾炙手可热,每个村庄都几乎有若干行灯店铺,甚至如此行灯市场仍是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文化不断在受到新技术的冲击与挑战,行灯文化也难逃一劫。更无法避免的是,老辈手工艺传承人的逝世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覆灭性的影响。采访为数不多的现有行灯手艺人,并统计相关数据后发现,绝大多数年轻人对于传承行灯手工技艺已不再热情,在世的手艺人也许是行灯文化业已式微的希望。
横店月塘畈有一位陆仁宝老人,同样也是行灯文化手艺人,今年已七十三岁高龄。十年前,他开发了行灯的创新生产方式,保留行灯的传统形态,从改变材质作为生产创新的切入点,将灯笼骨架改用了铁丝,外面从棉纸改用塑料纸,而且各工序都按部件各自加工完成,必要时只需进货零件,完成简单易学的流水装配即可。创新手段将繁琐的行灯制作工序简化不少,但仅仅只是方便了生产,依然没有扩大行灯市场的需求,甚至因为新一代行灯更坚固耐用,行灯的消耗量大不如前,刺激不了人们对行灯产品的兴趣。更令人担忧的是,因为对传统行灯高经济成本、人力成本的刻意回避,制作人对宝贵的制作工艺的重视程度显然削弱,一定程度上也因疏于操作而降低了手艺人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年轻手艺人急功近利,不再乐意学习传统技艺。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难以契合当今社会的潮流,必须在文化载体方面作出创新。
2。3 行灯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架关系
库兹涅兹曲线表明,当人均 GDP达到 3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将会出现消费转变和结构的重大调整,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快速增加、消费‘拖物化’等趋势/实上,文化有力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在21世纪的大背景下已逐渐浮出水面。产生于农耕文明的低产行灯手工技艺不适应效率极高的工业大生产时代,是行灯文化濒临灭亡的根本原因,但是全盘依靠政府羸弱无力的片面保护往往是将行灯文化束之高阁,曲高和寡,市场狭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江浙区域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
从产品最终形态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包含两个相互依存的部分:文化创意内容与硬件载体。文化创意产品区别于大多数一般产品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文化创意内容,这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岭曾说:“通过生产销售等方式,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使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由此可见,行灯文化产业化的本质就要求找到一个符合现代人生活形态的使用方式,以现代思维重新定义行灯文创产品的设计,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进步的生产技术,以一定规模、批量化生产行灯文化创意产品,彰显现代化产品设计的经济价值,让行灯文化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中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达到更大的社会经济文化效应,满足人们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日益增强的精神需求,并且为此慷慨买单,通过消费行灯文化创意产品为行灯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
3 行灯文创产品开发
3。1 文创产品定义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文化创意产品做出了定义。有作者认为,“文化创意产品,是与一定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背景相联系,源自个人才情、灵感或智慧,并通过产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欲望的任何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3]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属性与特性》一文中写道:“文化创意产品,是指文化创意产业中产出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从产品最终形态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包含两个相互依存的部分:文化创意内容与硬件载体。”[4]“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产品是指作为无形资产的创意渗透于生产过程所创造出的具有象征价值、社会意义和特定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 [5] “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创意思考、计划生产、以及硬件载体四个要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