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阶段,主义同各种敌对的理论和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在工人运动中,主义远远不是一下子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的。“主义在它存在的头半个世纪中(从19世纪40年代起)一直在同那些与它根本敌对的理论进行斗争。”主义先后展开对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杜林主义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到19世纪90年代,“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主义走出西欧,不断扩大国际传播和世界影响。具体到俄国而言,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党宣言》和《资本论》第1卷的俄文版先后出版,到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的著作更多地被译介到俄国。恩格斯曾在《党宣言》1882年俄文第二版序言中不无感慨地写道:曾几何时,沙皇俄国还被视为阻碍欧洲前进的反堡垒,而现在“俄国已是欧洲运动的先进部队了”。1885年4月,恩格斯得知在俄国青年中有一派抛弃了过去抱持的民粹主义思想,真诚地、无保留地接受了的学说,因此致信给俄国女家查苏利奇表示“感到自豪”,并说:“如果能够多活几年,那他本人也同样会以此自豪的。这是一个对俄国运动的发展将会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
十月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列宁主义。在鸦片战争以后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进步潮流同十月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步潮流的历史交汇中,中国党应运而生。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任务,创立了思想,实现了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的成果,包含关于新民主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丰富内容,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总的来看,在这一阶段,主义关于推翻资本统治、追求人类解放的探索,是在战争与的时代主题下展开的。在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系列著述中,列宁多次表达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的意思。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明确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的主义。” 1937年,在《矛盾论》中引用斯大林的原话重申了这一判断。中国党人基于正确的时代判断,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与人类解放事业联系起来,将中国视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中国的建立,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开展,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提供了可行的出路、光明的前景。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既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为主义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条件和契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