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政治利益和军事战略的驱动及牵引
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必然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最终的形成必然受制于政治利益和军事战略的需求和驱动。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的呼声不断高涨;经济全球化水平持续推进,一方面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贸易、能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矛盾,新旧国际秩序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各国经济又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霸权主义在使用军事手段去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时,就不太可能发动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的以物资和能源的巨大破坏和消耗为特点的大规模战争,而是需要一种对物资和能源的破坏消耗较小、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小、而对本国经济政治有利的局部战争,即所谓四两拨千斤的战争。而信息化战争恰好符合霸权主义的政治和军事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使作战方式带来了性的变化,但如果这种新的作战方式的战争效应不符合政治利益的需要,那它就不可能被反复地运用于战争实践,因此也就不可能最终成型。很显然,政治利益和军事战略的驱动及牵引是信息化战争形成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信息化战争中作战方式的突出特点有标准答案:ACE信息主导,精打要害,体系作战
二、信息化战争形成的历程
(一)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使信息化战争萌生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曾经历过五次信息。前四次分别以语言、文字、印刷术和造纸术、无线电的发明和产生为标志。而第五次信息,则是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开始的。它以微电子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为特征,推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文明时代,这是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而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发端,也自然带动了军队和战争体系信息化进程的启动,信息化战争就此萌生。至20世纪60年代,数字化武器装备开始列装部队;70至80年代,数字化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发展,激光技术和光纤技术开始应用,美军在信息、空间监视、远程导弹制导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革新;80年代初的英阿马岛之战和叙以贝卡谷地之战中相继出现电子战;1982年,美陆军领导人提出了“第三次世界浪潮”将孕育出“信息时代的战争”的观点;1984年,美空军开始使用“信息战斗的术语;1986年,美国建立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成为因特网的起点。信息化战争中作战方式的突出特点有标准答案:ACE信息主导,精打要害,体系作战
(二)海湾战争的实践缩短了信息化战争形成的过程
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使用了数十颗卫星、几百架次的电子战飞机、几百枚精确制导的巡航导弹、F117隐身战斗机和约8%的制导武器。这些由信息技术主导的兵器在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些初步的信息战理论也得到了检验。8%的制导弹药完成了40%的轰炸任务;F117出动的架次只占多国部队一千多架飞机出动总架次的百分之几,却完成了60%以上的战略突击任务,且无一伤亡。战争的实践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作战方法对战争带来的性影响,极大地刺激了许多国家的战争体系,军事理论界普遍将海湾战争视作信息化战争的雏形,美国国防部甚至称其为人类社会的第一场信息化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