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理论,发端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对这一运动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核心观念体系,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得到应用。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对两性角色和行为的期待往往是对两性生物性别的延伸,人们现在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变的。它反映的是一种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深刻的地贯穿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家庭等一切领域。在英文中用gender一词,用于与生理性别相区分。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女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遭受到的各种困难,无法享受到和男大学生相同的就业待遇。2002 年 4 月,在哈尔滨某大学举办的“毕业生招聘大会”上,一家企业在招聘广告上就堂而皇之地标明“只招男生,女生免谈”。[ ]江苏省妇联曾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下发了 1300 份调查问卷,在反馈的 1100 多份答卷中,有 80%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经历。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 8 个百分点。[ ]通过访谈了解到有 42.8%的女大学生认为,虽然有些单位不明说,但实际上对女生不感兴趣。[ ]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也一样收了女生的简历,但是到考试或面试中却经常被拒之门外。有的女生虽然也进了面试,但最后却因性别原因被拒绝录用。这就是因为性别歧视的隐蔽性,在女大学毕业生看不到有性别规定的情况下,仍然由于性别原因而被拒绝了,甚至在就业后的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中都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没有了表面上的性别规定,用人单位似乎避开了舆论,打着公平招聘的牌子招用员工,但是在招聘环节中,却采取了“男士优先”的原则。同时,招聘人员受到社会认知的影响,使得其在思想里形成了一种很难消除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造成偏见的心理因素是刻板印象。从而,在招用大学毕业生时,这种性别差异的社会认知让他们拒绝了接受女大学毕业生。即便有的用人单位本身不会承认自己有这种性别差异的性别刻板印象,但是却从潜意识里拒绝了女性求职者。这种性别歧视的隐蔽性,从更深的层次上损害了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
- 上一篇:旺旺集团的业务流程管理与优化研究
- 下一篇:小学中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管理研究
-
-
-
-
-
-
-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