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的人民主体性析论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03-03

十八大以来,以总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现阶段的基本国情,鞭辟入里地分析国内形势,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透彻地观察。分析。判断和把握国际复杂形势。发展趋势和客论文网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具体表现在:关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断,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五大发展理念“,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有力地指导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是新时期我们党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对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进行的丰富。发展和创新。从这些理论成果可以看出,经济思想始终贯穿了一条红线,这就是在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始终坚持人民在经济建设中的历史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是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涵。对此,曾明确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2]的这一论述深刻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社会历史在其本质上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类活动的产物。

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主义的群众史观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以增速换挡“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出现,表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突出了同以往旧阶段的区别,即: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一度我们过于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数量指标,比如过分重视GDP的作用,而忽视社会发展的质量;过于强调经济生活的发展与提高,而忽视社会道德。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等社会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过于强调物(资本。土地。商品等)的价值,而忽视人的价值;过于强调社会的发展,而忽视自然环境的维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诸多问题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也加深甚至激化了原来固有的矛盾。如城乡差距与矛盾。效益与公平的矛盾。经济与道德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等诸多矛盾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因此,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在继承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总的这番话,不仅鲜明地表明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决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与利益,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追求与理想。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总强调: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3]这一论述体现了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人民当作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思想。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从全面建成“再到决胜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因此,坚持人民在经济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体现着中国人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强烈要求与欲望,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我们对改革规律的尊重。不尊重改革规律的客观性,不按规律办事,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使某些社会指标提高,但是长期来看,不仅不能使改革走向深化,而且还会导致改革的停滞甚至是社会的倒退。

二。把人民作为经济建设的动力源泉

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本质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矛盾,决定着人类历史进程。在生产方式的有机统一体中,生产力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生产力的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当然也是经济建设的动力源泉。

从上述唯物史观的原理可以看出,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GM的力量,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正因为如此,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3]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更好地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从传统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创新“及其成果正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劳动智慧的结晶。同时,创新成果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所利用,才能实现创新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参与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才能真正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要素。另一方面,创新表现在经济上主要是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为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而新的生产要素的产生与组合,同样离不开人的对象化劳动。因而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针对当前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通过各方面。各领域的改革创新来有效化解经济中出现的结构性失衡问题[4]。正如指出的那样: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5]可见,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3]。三。强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价值尺度

早在GM战争年代,毛泽东就鲜明提出了党人的利益观: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6]改革开放以来,把是否有利于提高?V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作为检验党和国家工作的最终标准,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归宿。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最终落脚点也在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论点,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进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强调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得失的价值尺度,进而真正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利益的创造主体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主体的有机统一。对此,深刻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3]因为改革的活力和生命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来源于其对利益的无限追求和创造。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就表现为总多次强调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7]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标准。在此次会议上,还勾画了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那就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7]这一目标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作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标尺,也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

四。凸显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不仅是遵循唯物史观。凸显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党人群众观的核心。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总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8]这是我们党把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所取得的突破性认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精髓。他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下转10页)(上接4页)求。“[3]这同样体现了经济思想的民本情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现阶段的具体反映。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全部价值追求。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人民至上。民生为要的价值导向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映射。其中,创新“强调的是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协调“强调的是区域。行业。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通过补齐短板“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绿色“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绿色的发展方式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卫生等系列问题;开放“强调的是推动不同文明尊重互鉴,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理解互动;共享“强调的是普惠民生,其核心是公平正义,要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尤其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价值导向表现得更为明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针对民生供给相对不足和人民群众需求新变化,大力增加民生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让全体人民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如总指出的那样: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5]

总之,以总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具体实际出发,坚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凸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这些重要的思想认识有力地指导了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不仅体现着我们党对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跃升到一个新境界。

经济思想的人民主体性析论

上一篇:乌克兰局势背后的美國式民主扩张窘境【3453字】
下一篇:乡镇协商民主的特征思辨和机制构建研究【5085字】

马克思主义中國化视野下...

重温新民主主义理论,引导...

通過制度来保障党员民主...

软实力视域下美國民主輸...

转型社會生态视角下的近...

转型期中國社會公共问题...

试论高校學生党组织党内...

浅析德育茬小學语文教學中的体现【1669字】

snort入侵检测器的搭建任务书

素质教育應重视小學语文情景教學【2150字】

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研究

保鲜袋對神经外科男性尿...

产品营销与中國法律的公众形象【12346字】

取消两届

非物理专业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兴趣调查

PWM整流器的研究现状

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