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85-02
一。引言
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1]环论文网境文化是人类在对环境危机的深刻反思中形成的环境保护共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馈,在人类与环境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正确的发展理念。环境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形态,是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内在机制。环境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然,即: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二。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现状
(一)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取得的成效
1。制订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
辽宁省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由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厅等部门共同主办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健全农村环保工作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成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一把生态尺子“,实行一票否决制。[2]2013年,辽宁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工作目标: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全面巩固和提高辽河等省内重点流域的治理成果,到2017年末,基本完成对辽宁农村环境的治理任务。2014年1至同年11月,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共9个,涉及资金4079。2万元。
2。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开始,辽宁省政府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建设试点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优先。景观优先。公建优先为准则,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建设规划,旨在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对示范村实行村庄亮化,环境美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管理优化;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垃圾站,文体广场,路边沟村内水渠等,农村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善。盘锦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以整治环境为突破,推进城乡同步发展,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绿化。畅通。碧水等九大类工程在全市395个行政村同步推动,宜居乡村建设大步迈进,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反映了美丽中国。美丽辽宁。美丽乡村在盘锦的生动实践,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升级版。
(二)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环境文化意识淡薄
辽宁省有11595个行政村,农民成为农村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农村环境成本的承担者。农村环境保护的旁观者。由于农民受保守思想的束缚,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民主法治观念也很淡薄,导致农民在环境保护意识上仍然很淡薄。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意丢弃。堆放生活垃圾,还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量喷洒农药。化肥,都体现出农民对破坏环境行为缺乏认识和自我约束。农民普遍认为农作物要生长,施肥是关键,但是据农业部门测定:农民在农业中所使用的化肥,只有30百分号左右被农作物所利用,其余的则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或挥发损失。农民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在农民的意识中,环境法律。法规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忽视了法律是维护自己权利的保障。
2。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文化建设的妥协与忽视
辽宁省很多乡镇政府财政状况堪忧,缺乏对环境保护工作投入的实力。农村环境物质基础设施投入仍然缺少一些相应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由于乡镇政府与排污企业常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导致乡镇政府出现一些不作为“的现象。一些污染企业本身就是乡镇集体企业,污染企业的利益与乡镇政府利益不可分割,导致乡镇领导对相关企业的污染情况采取包庇。隐瞒的态度,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决定了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和农民权益的严重侵犯。
三。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环境文化教育及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
1。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先行。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共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对农民的环境教育要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更重要的是要贴近生活,有针对性,政府要有措施作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应该从学生抓起,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学生普及环保知识,让学生从小就对环保有所认识。针对成年人要开展一些短期培训,普及环保知识,使环保知识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村的环保宣传一定要做到位。
2。推广和培养环保技能,发展生态农业
要加强环境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生态农业集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为一身。对当地农户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培训,安排培训经费,用于印制相关培训资料。打造生态示范田等,引导农户减少对化肥和农药依赖。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的环保技术,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技能,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先进的生态农业。利用集中培训。科技下乡。农家书屋。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把农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在大型养殖基地里,运用无公害化处理技术,实现猪粪尿无臭化处理。有机肥加工。沼气加热,发电等一条龙模式;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杜绝只关注眼前利益的对土地只用不养的行为,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无机质提升等地力保护项目。
(二)保障农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性地位
1。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
由于农民自身在知识结构。法律认知能力方面水平相对薄弱,对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农村污染相关信息的公开是保障农民环境知情权的有力保障。只有农民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农民才能对自己的环境权益做到更好的保护,才不会出现粗暴。无序的维权行为。
2。农民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身体力行者
从农民自身方面,农民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农民作为农村的主力,应当是农村良好环境的责任者。环境利益的共享者。环境保护的监督者。目前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的现状很复杂,环境文化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环境文化建设公民自身的创造性实践,有效推进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建设并使之长期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