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效率的理论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中小型企业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通常是正处于创业阶段。成长阶段的企业。
2。融?Y效率
经济学中,但凡提到效率,就意味着有效的利用资源“,公司为了融资就会进行一系列相关论文网的财务活动,这个过程中所实现的效能和功效就是融资效率“。换言之,融资效率也可这样理解:企业尽最大努力以最低的融资成本,获取自身生产。运营所需要的资金或者更多的资金。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与银行结构二者的联系。因其直接反映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所产生的融资影响。其中Stiglitz和Weiss(1981)曾证明:逆向选择,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将导致长期均衡下的信贷配限制问题。Stiglitz给信贷配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当个人或厂商愿意支付现行利率,甚至支付更高的利率或用更多的抵押品抵押,最终也不能按照这种利率获得资金的情况就表示他们受到了信贷配的限制。因此,Stiglitz和Weiss将借款者所愿意支付的意愿利率水平作为一种评判工具,具体分析了银行根据借款者愿意支付的意愿利率水平来判断接受借款的风险。这种意愿利率水平越高放款的风险也就越大。而且意愿借款利率的上升将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借贷平均风险上升但借款者的投资回报不升反降,最终会导致银行期望收益降低。项目成功几率也会降低。由此,这种意愿借款利率水平的升高并不会使银行贷款期望收益单调递增。银行体系所期望收益最大的市场均衡利率是R星号,但是当利率为R星号时就会引起超额需求,换言之,信贷配给所产生的供需差额。市场无法出清这一供需差额,因其会作为均衡状态而长期的存在,所以也就证明理性的市场出清点永远都不能达到。
BergerandUndell(1995)从银行规模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进行分析。他对西方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类型进行了划分:交易型信贷与关系型信贷。这两种贷款着重点不同,看重企业提供的资产抵押品的质量。财务报表和信用评分的信息的是交易型贷款,在大银行的贷款业务中十分常见;区别于这一类型的贷款,银行在审核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时所看重的则不是上述内容,这种情况下,银行看重的是银企之间通过长期接触所获取的私有信息,这种贷款类型为关系型信贷。
AllenN。Berger,GregoryF。Udell(1998)等从研究中也发现,每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阶段,称为财务生长周期阶段。最优企业资本成本和融资模式都会出现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他们梳理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资金来源,并且根据不同公司的规模。所处的不同财务生长周期阶段,来归纳各资本成本之间的差别。
Romano,Claudio-A(2001)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资本结构。管理模式。生命周期等都会对企业的融资效率产生影响。NgocT。B。Le,ThangV。Nguyen(2009)想考察网络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成功率有什么关系,首先采用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的网络关系确实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产生影响,而且,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信息沟通更加便捷,中小企业已经不像从前一样完全依赖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FrancescoCoulumba(2010)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会持续下去,很难得以改变,除非市场可以实现完全有效,建议中小企业之间可以成立互助担保组织,以增强信用,相对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
三。国内研究综述
现在国内对于企业融资效率问题研究内容主要有:何为融资效率。相关影响以及对融资效率进行评价。
在1993年,国内学者曾康霖首次提出:融资效率,是通过对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研究,进而提出要依据融资效率的成本作出融资形式的选取。
宋文兵(1997)也研究了融资效率“,他从广义上对融资效率进行了概念界定,效率在经济学中通常用来解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它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融资过程中,交易效率是指该种融资的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资金资源的能力,而能将稀缺的资金分配给有能力进行最优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是指配置效率,这与托宾教授所研究的功能效率很相似。
叶望春(1999)从狭义上对融资效率进行了概念界定,他的研究指出:解释什么是融资效率需要借助企业筹资所耗费的成本。进行资金获取的方便程度和筹资涉及风险。高西有(2000)也提出他对融资效率的定义,他认为企业在承担较低的融资风险的情况下,能够运用较低的融资成本,从而取得较高融资收益的效率就是融资效率。
进一步指出企业的融资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的人是高友才(2003),这种影响即为企业融资的微观效率。相对而言,企业的融资行为对国家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就表现为企业融资的宏观效率。
对于融资效率评价的研究。宋林和马亚军(2004)通过研究发现可以用两点法对融资效率高低作出评定,一个是出发点衡量企业的融资效率水平,看企业付出的成本,能否通过最低的成本来获取资金;另一个是终结点衡量企业的融资效率水平,分析融资获得资金的利用程度,这些资金是否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王颖等(2006)则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即融资效率DEA评价模型来研究中小型企业的资金融通效率,研究报告中,分析了中小板在2004年以前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的资金融通情况,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即使在股权融资方面,中小企业整体效率偏低,但是其未来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高友才(2003)通过研究可能对企业的融资效率造成重要影响的因素,发现与融资活动有关的机制。政策,企业选取的融资结构。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以及相关资金的供求结构等诸多因素会综合影响各个企业的资金融通效率,进而,他推测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更易出现融资方面的问题。深入研究发现,导致融资效率较低的原因也是多层面的,比如企业过于迫切的想要得到资金,在融资时,方式选取不恰当。所设计的配置结构不合理。
国内学者方芳。曾辉(2005)对不同融资方式之间的效率差异作出了比较,即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二者的不同效率差异分析。从他们的研究结论中可以得知:在资金融通的效率比较中,债权融资这一方式的效率往往会高于股权融资方式的效率。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已上市的中小企业所进行的股权融资效率进行了具体研究,其中,代表学者有:刘力昌(2004)。胡伟(2011)。陈蓉(2012),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股权融资的效率整体不高。
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效率的理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