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越级上访的一般规律
越级上访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某些矛盾的外在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访民越级上访的产生一般具有如下规律:
1.社会大环境变化时期多发易发。每当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就不可避免触及到群众的自身利益,从而形成了新的矛盾。例如: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转换了经营体制,出现了“双停”企业,导致计生政策不能较好落实 ,因此出现了群众越级上访的现象。
2.政府召开重大会议和法律法规、政策颁布的时期多发易发。例如有关反腐倡廉、加强廉洁建设的规定,行政诉讼法的颁布,访民判断是非有了依据,从而上访不断。
3.涉及各级机关干部选拔和任用等调整时期多发易发。每到县、乡换届选举和村干部调整期间,群众上访量增多,直接找上级部门反映情况。
4.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多发易发。在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完善的过程中,下岗的职工们和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就业、医疗和养老等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不能满足不同结构群体的就业需求,导致了社会不稳定情绪的快速增加。此外,城镇和乡村的贫富差距较大,致使一些民众心理的失衡等问题。
(三)访民越级上访的双重影响
访民越级上访有正当性、不得不为的一面。我国宪法赋予群众对有关机关及工作人员有违法或失职的行为,可以使用上访申诉的权力。此外,访民越级上访关心自身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无可厚非。
但是越级上访也有消极的一面。越级上访的一再高发,鼓励了一些访民的恶意闹访,助长了基层部门推诿,影响了社会安定秩序,甚至造成了社会紧张情绪。
二、访民越级上访的原因
近年来,各个地区各级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大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赢得群众拥护。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而引发了大量信访现象。当然,越级信访问题的突出,也反映了访民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1.转型期剧烈变动的经济社会结构,各种社会纠纷和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大转型过程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不同结构群体的利益格局较大调整是群众信访增多的深层次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越发激烈的利益冲突,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到位的利益协调机制,极易产生各类利益团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例如:不同地区的各大企业在改革体制和征地拆迁过程中,较多地带来了下岗的职工们和失去土地农民的再次就业、医疗和养老等基本的民生问题;城镇和乡村的各个弱势群体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孤独、残疾和特别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面临巨大的挑战;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棘手的问题,同时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许多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通过信访这个渠道表现出来,但是因为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逐级上访机制没有较好完善的情况下,信访活动就会表现出越级上访的无序性、非正常化等特征。
2.基层权力机关工作缺位和胡乱作为,导致基层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有些政府机关人员基层工作不力,素质不高,也是导致访民上访的重要原因:一是对群众的正当要求不能及时处理,查办案件效率低,错过了缓和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二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访民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三是简单粗暴激上来,接访不耐心,不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态度生硬,方法极其简单;四是部分干部以权代法,徇私包庇,处罚不公平,群众不服气,要找所谓的“包青天”讨个公道;五是极少部分干部私欲膨胀,弄虚作假,滥用职权,大大侵犯了群众利益,从而逼得群众“民告官”;六是群众在初访后总是翘首以待的,如果调查结果反馈不能够及时,处理问题透明度不足够高,必然造成了群众的错觉和不信任;七是信访信息不够灵通,发现苗头较晚,劝阻不及时,从而导致了“小”变“大”,“简单”变“复杂”。大多数信访群众绝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因为他们大部分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受非法的侵犯,却又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地解决,这才走上访的道路。例如著名的“上访妈妈”唐慧事件,湖南省永州市发生了一起“11岁女孩被逼卖淫”案件,在立案和审理期间,当地个别民警渎职,唐慧扰乱社会秩序多次,被行政处罚后仍然继续闹访、缠访,想迫使案件走向正轨。《南方周末》的记者柴会群就这样评价唐慧:她,“抓住了有关部门的七寸”,这点可以理解为她看穿信访制度的无用以及官员怕群众闹事的心理,因此只要豁出去,敢闹事,同时创造媒体话题,弱者就有望成为强者,为自己博得司法和经济利益。所谓“相信信访”,不如说“相信闹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