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国外研究的动态
国外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相对较早,理论发展过程较长。主要分为:空想社会zhuyi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如“乌托邦”的社会方案、“太阳城”的构想、“法郎吉”的社会单元、罗伯特•欧文建立的“新协和村”[1];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zhuyi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按社会的发展分为了乡村处于主导地位、城市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城乡开始对立、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三个阶段;二战后寻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霍华德的城乡有机结合的田园城市理论[2]和刘易斯的以城带乡理论[3]。
国外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并未完全成熟,但对不同时期的城市与农村的关联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2国内研究的动态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来说,起步时间较晚。1983年苏南地区首先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观点。1990前后,我国确立了“城市边缘区”(城乡过渡地带)的概念,随后探讨了边缘区衍化的动力机制,并划分了城市边缘区的类型[4]。其后,研究人员开始进一步的研究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意义。目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框架正在形成,而且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理论体系是在城乡发展实践中构成的,所以都与当地的地方特色相结合。在未来,我国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会继续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政策结合,从实践中得到理论,同时将理论用于实践。
2江苏沿海城镇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文献综述
2.1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南通、连云港和盐城三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计算、评估和对比,得出江苏省沿海城镇轴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内部差异。
2.2指标构建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而又全面的评估体系,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评估指标。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细分为经济水平的一体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发展、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的发展[5]。具体评估体系如表2-1所示。
表2-1 江苏沿海城镇轴城乡一体化评估体系
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指标 指标 子指标 南通 连云港 盐城
经济一体化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6.905 4.042 4.815
城乡恩格尔系数比(%) 0.975 1.028 1.003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 0.720 0.909 0.793
城镇化率(%) 59.900 55.700 57.200
产业一体化 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 0.770 0.673 0.702
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 93.200 85.500 86.000
文化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