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1 有机碳和元素碳在大气中的来源及作用
1。2。1 元素碳(EC)
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 EC)具有石墨状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其 吸收效率高达 0。4~0。9W/m2,约是 CO2 温室效应的 1/4~1/2,因此被人为继 CO2 之后推动全球 气候变暖的另一代表性物质。大气中的 EC 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0。8℃[5]。EC 能够直接来自燃烧 源排放并且化学性质稳定,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了主要人为污染物的良好指标物。
元素碳的来源有很多,大体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两种。自然源包括森林大火、火山爆发 等,具有偶然性且发生区域不定;反之人为源则时间更加持久、污染范围更大。城市 EC 的 主要人为来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元素碳易于形成于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反应,这其中既包
括化石燃烧也包括生物燃烧。
1。2。2 有机碳(OC)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 3 页
有机碳(Organic Carbon, OC)是一种含氧的碳氢化合物,是碳质气溶胶的另外一种成分。 大气中的有机碳有两种,分别为一次有机碳(Primary Organic Carbon, POC)和二次有机碳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SOC)。人为产生的一次有机碳主要是由燃烧源释放直接排入到 空气当中的,二次有机碳则是由工厂等燃烧产生气态可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被大气中的 OH-、O3、NOx 等氧化产生。Zhang Q 等 在 2009 年模拟了
- [6]
中国碳质气溶胶中有机碳的排放模型,并且得出了华北平原 OC 释放量远高于中国其他地区 的结论。模型如图 1。2 所示。
图 1。2 中国有机碳排放点源示意图
1。2。3 OC 和 EC 对环境、气候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EC 和 OC 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约为一周,属于短期气候驱动分子,能够导致全球气候变
第 4 页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暖。中国地区 EC 排放的危害还包括加剧大气棕色云污染、减弱亚洲季风、以及融化喜马拉 雅山冰雪等[7]。有机碳主要对太阳光起到散射作用,元素碳主要对太阳光起吸收作用,二者 的光学特性都能降低大气的能见度。碳质气溶胶的颗粒粒径小,易于夹带多环芳烃等有毒物 质进入人类机体的呼吸系统,对公众健康产生威胁,甚至致癌、致畸。
1。3 中国典型城市碳质气溶胶研究概况
碳质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其在大 气中的存活时间仅为一周左右,快速的更新速度意味着控制碳质气溶胶的排放比仅仅控制 CO2(大气存活时间约为 100 年)的排放有着更加明显的效果。这一特征也吸引了中国高校 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华东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厦门——地区的碳质气溶胶特 征都曾被科研人员分析。一般来说,碳质气溶胶浓度会随不同月份变化,在秋冬季节往往会 出现年浓度峰值,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冬季燃煤供暖排放量增加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城市的 EC、OC 浓度普遍高于农村地区。综合看来,华东主要城市碳质气溶胶浓度按大小排序如下 所示:天津>北京>上海>厦门。论文网
1。3。1 北京碳质气溶胶特征
Duan F 等[8]曾在 2002 年 9 月 8 日到 11 月 30 日之 间监测北京近郊的碳质气溶胶与 PM10 的浓度变化情况。观测得到日平均 OC、EC 分别为 21。2 μg/m3 和 7。3 μg/m3 且每天的早晨和傍 晚时段 EC 和 OC 会出现两个高峰,这两个高峰被印证与当地气候状况和人类活动有关。碳 质气溶胶浓度会随月份有明显变动,最高值在 11 月份出现。OC 浓度和 EC 浓度之间相关度 高(R2=0。8)证明两者的来源大部分相同。OC/EC 比值频率呈现高斯正态分布下降趋势频率, 其最高至出现在 2。8~5 之间。冬季,OC/EC 比值频率为双峰值,较小峰值出现在 1。4~1。6,该 峰值的出现意味着碳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燃烧;较大峰值出现在 2。8~5 范围内,意味 着冬季内有 SOC 形成。就最小 OC/EC 估算比值(1。5)表明 SOC 占总有机碳的 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