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9

2。3。2  实验步骤 9

2。3。3  实验结果 10

2。3。4  改进方案 10

2。4 jager配体H2L的合成 11

2。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1

2。4。2  实验步骤 12

2。4。3  实验结果 12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附录 18

1  绪论

1。1  自旋转换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电子组态为d4-d7的八面体配合物中心离子处于适当场强的配位场中时,若其晶体场分裂能和电子成对能接近,且高低自旋态之间的能级差与kT处在同一数量级,则当其受到一个适当可控的外界微扰(如温度、压力、光辐射、溶剂协调、电场或核衰变等)[1,2],配合物中心离子将会发生高自旋(high spin,HS,S=2)态与低自旋(low spin,LS,S=0)态之间的转换。这种现象称为自旋交叉(spin crossover,SCO),或自旋转换(spin transition,ST)。自旋转换是热力学竞争下的两种状态(顺磁性的HS态和反磁性的LS态)之间的交换。这两个状态不仅磁性不同,结构和光学性质方面也有所不同。如果这种自旋转换现象是可逆的,同时伴随有一种滞后现象和颜色变化,则会使得体系具有一种记忆效应,而且这种效应会在配合物聚合时可以得到放大,并可能使体系带有光、热、电(磁)等方面的特殊性质。利用这些性质,可将其作为温度传感器、显示器的活性元件、光开关及信息记忆、储存等多种分子基材料器件的原料。这类材料能够形成微米和纳米颗粒,凝胶或液晶材料,并且存在不同类型的自旋转换现象(比如渐进的,逐步的,不完整的),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热滞后,适合于所提到的不同应用[3]。论文网

1931年,Cambi等[4,5]在研究一类Fe(Ⅲ)配合物时发现,其中某些配合物的磁矩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变化。之后经过证明确定了这种现象就是自旋转换,自旋转换现象的研究历史自此开启。在1964年,Baker等[6]发现了第一例由温变触发的自旋转换配合物[Fe(phen)2(NCX)2](phen=1,10-phenanthroline,1,10-菲啰啉,X=S或Se)。1984年, Gǜtlich等[7]发现了一种由光引发的从低自旋态到高自旋态的体系转变现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分子在被激发到高自旋态后,即便处于相当低的温度下也可以被定量地捕获或者截留。他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光致激发态自旋陷获(light-induced-excited-spin-state trapping,LIESST)。不久后,Hauser等[8]报道了反光致激发态陷获现象。1993年Kahn等[9]报道了第一例具有跨越室温的滞后回线的温变触发自旋转换的分子基材料,使自旋转换效应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进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进而引发了近些年来该领域研究浪潮的高峰。自旋转换现象的发生通常伴随有体系颜色从无色(HS)到有色(LS)的变化,也正是因为在室温时体系磁矩和颜色都具有双稳态,才使得自旋转换体系在信息存储材料和分子开关方面应用的研究日趋火热。

1。2  自旋转换配合物体系文献综述

目前已经报道的绝大多数自旋转换配合物为Fe(Ⅲ)和Fe(Ⅱ)的配合物, Co(Ⅱ) 配合物则只有少量的存在,而Mn(Ⅲ)和Cr(Ⅱ)的更为稀少。

上一篇:爆炸法合成大颗粒金刚石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刺激-响应型智能纳米容器的研究

SnO2纳米棒阵列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MoO3光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超分子聚合物凝胶的制备

金属配位作用的热响应性...

LiVPO4F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

石墨插层化合物的制备及...

石墨烯聚合物的复合体系的制备和性质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