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困境及培养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这是第一次将语文素养“一次写入课标中;2014年4月25日正式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论文网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2]至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指导着教材编订和教学实施。本文将从分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着手,以期纠正传统语文教学的偏差,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特性,寻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基本向度的价值偏离与关系失衡,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一)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生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学科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建构和形塑。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错综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中涉及的内涵概念和所呈现的内容也要不断变化,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再加之应试的压力,教学只得将重心放置知识技能的确定性之上,把知识技能的掌握视为普遍的。必须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学更倾向于知识技能和灌输主义。教材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不符合新时期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教师中心“教学,教育理念落后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赫尔巴特的教师。教室和教材三中心论“为主,教师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现生本课堂“。传统教师理念认为教学只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传授,是一种将课本知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三)教?W方法刻板,评价标准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还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甚至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简单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加以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是教学的完整环节。如此循环往复,教学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的刻板。枯燥,限制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失去了课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块,教学的完整性难以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倾向于选择总结性评价,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以偏概全。
二。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师大举行,在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其中包涵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成果的公布标志着新课改进入一个新时代,即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来面对未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查阅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分类后发现,袁振国老师的观点最贴近本文看法。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4]从学科属性来看,核心素养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单独可以完成的,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集中于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每一门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使得学生具备应对未来不确定情景的能力和方法。语文学科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培养的分析。理解。感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语文思维。语文习惯。语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从语文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等[5]。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有以下四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6]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先行者,承担着打牢基础的重要作用。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该以此为重,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对母语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尤其重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去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后者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通过语文的学习,小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7]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对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三。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培养路径
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不少学者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路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文献阅读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尝试从教材。教师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出路。
(一)教材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多元。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8]课程与教材的合理化改革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基础。学生。教学目标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多样化设计的关键因素,语文素养不单是在教学中体现,更是教材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学生的全面性。个体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材的多样性方面,选文应该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形成语文教学的复合样本“,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学。
(二)教师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及时鼓励。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元。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角色。首先,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应首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以及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自身的知识,这是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环节。其次,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角度从终结性转向古城。发展和性盛行,更加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9]马卡连柯也说过: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由此可见,多元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有利于学生的差异化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评价方式多样化,善于运用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揭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按照教学的需要恰当运用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以及定量评价。最后,教师还应该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还可以将学生家长。社区及专业人员等扩充至评价主体中,实现评价的全面。多元,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困境及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