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应用的再探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49

据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百分号,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1]尽管中职生就业率高,但与社会的低论文网认可率还有很大的反差。究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进而引起社会群体对中职生的整体劳动素质认可度不高的现象。相反,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因劳动素质相对较高而备受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欢迎。追根溯源,可以归因于:首先,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一个比较完善。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其次,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不仅是支撑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而且还是减少德国青少年失业率的有效保障。因此,引入和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1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历史文化透视。社会背景分析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之中。此,探究双元制“培养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因子,应分别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入手。

11历史文化透视

纵观德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在探索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德国继承和发展了日耳曼民族“传统的重实用。崇平等。尚合作“的现实主义思想和精神,并将传统现实主义思想和精神进一步开拓和创新为双元制“培养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随之,在双元制“培养模式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一个比较完善。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培养模式便应运而生。

12社会背景分析

从社会背景看,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存在着内隐的社会分层现象,即德国的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四类社会阶层:上层。中层。劳动阶层。下层。“[2]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德国各社会阶层间的内隐差距正实现从逐步缩小到最终消失的转变。这种转变突出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德国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层级意识被逐步淡化,并最终被遗忘。另一方面,各阶层成员间的交流不断扩大,彼此的心理隔阂也被慢慢融化。

研究资料表明,就阶层属性而言,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德国人倾向于把自己归类为劳动阶层“。[3]据此,可知:德国各社会群体,表现出认可职业技能。支持职业培训的社会心理。无论是15岁的中学毕业生,还是企业的在职雇员,他们都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劳工市场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职业学校或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学习或职业技能提升训练。在此背景下,德国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不仅获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也为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2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雏形。兴起。发展

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德国双元制“[4]培养模式,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最早萌芽于中世纪的德国行会学徒制。中世纪时期,德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急需大批具有简单操作技能的手工工人。在此背景下,获得官方认可的手工业行会,采取学徒制“的职业培训形式来大批量定制式地培养手工行业急需的手工工人。手工业的学徒制“职业培训,指手工作坊中的具有丰富技能经验的手工师傅,对新手手工工人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地说,手工业行会不仅严格地限制手工业学徒名额,还将手工业者分为师傅。帮工和学徒三个阶第,也对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作了明确规定。通常,手工业行会规定:‘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一般为三至七年“。[5]期满后,学徒向手工业行会申请,升格为帮工,而帮工两年后则可申请升为师傅。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兴起于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职业培训。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随着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工场手工工业,德国的职业培训也逐渐地从传统的学徒制“职业等级培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并慢慢地实现了向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职业培训的转变。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新兴的工厂雇主,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对企业雇员进行职业培训,从而提升其雇员的劳动素质。一般而言,影响企业效益的雇员劳动素质提升培训“,主要包括培训雇员的任务能力。一般能力。整合能力和关键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新兴企业的雇员劳动素质提升培训“活动,受到了手工业行会的强烈反对和抵制。手工业行会的反对和抵制行为,主要体现为其采取方式多样的措施破坏新兴企业的雇员劳动素质提升培训“活动。例如,手工业行会,通过缩减学徒制“职业培训的期限和改善学徒的生活环境和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手工业的学徒制“职业培训活动。尽管手工业行会百般地阻挠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职业培训,但最终以新兴工业“为主的新行会逐步承担了职业培训的使命,并获得了学徒结业考试的权力。20世纪30年代,德国颁布的国家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作为企业培训的补充“[6],这既促使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承担职业培训的任务,也标志着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正式形成。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鼎盛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并延续至今。较以往相比,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其职业培训的对象与过程均有所改变。现阶段,其职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15~16岁的中学毕业生。中学毕业后,初中毕业生面临着分流的现象。其中,部分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普通教育,其他部分中学毕业生则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从其职业培训过程来看,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毕业生,首先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向相应的企业提出要求培训的申请,经过企业考核后择优录取,最终企业与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生签订合同。根据企业和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生之间签订的契约,企业的主要责任是为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联系相应的职业学校,支付其相应的职业培训费用,并给予其适量的生活补贴。而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他们的职业培训安排通常是每周一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五天到企业由培训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期满后,申请要求培训的中学毕业既可以留在企业工作,也可以离开另找工作。3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应用的探讨

由于德国和中国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探究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时,必须斟酌。考量一个核心问题:怎么借鉴。“要对怎么借鉴“的问题做出解答,须从理论层面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理论再解读。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指私人办的企业与国家办的学校,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4],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分别是以育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培养模式的双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在技能培训地点层面,中学毕业生或在职雇员每周3~4“[4]天到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实践培训,每周1~2“[4]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第二,在经费投入层面,企业承担职业技能学习和提升训练费用的2/3“[4],职业学校则承担相应费用的1/3“。[4]第三,在身份类属层面,申请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中学毕业生和企业在职雇员,具有双重身份:职业学校学生和相关培训企业的学徒。第四,在培训内容层面,一方面,职业学校,侧重受训者职业基础理论的传授。另一方面,企业,则强调受训者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训练。第五,在受训教师层面,实训教师,主要指导受训者在企业教学车间和生产实习过程中提升操作技能。其中,大多数实训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娴熟的职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

双元制“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是教育部门主导,经济部门和劳动部门协同,地方和行会实施,科研机构支撑“。具体来说,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通过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法规等手段宏观调控双元制“培养模式运行的相关问题。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分别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实现各自的管理和组织职能。其中,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主要负责制定和颁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教育条例;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则主要通过设计和实施多种举措促进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德国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对职业教育的咨询。职业教育运行的监督。职业教育资格的审核。职业教育考试的组织和实施等。德国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大学研究所。地方研究所。其他研究机构。德国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等机构和组织。这些研究机构和组织,是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技术动力源泉。

总之,在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应用的探讨“的认知中,怎么借鉴“始终是研究者绕不开的且亟须解答的核心研究问题。怎么借鉴“,指探究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践的理论创新和改造问题。解决怎么借鉴“问题的最好途径,是重新认知当前关于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本身的理论,并对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造。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中职教育中应用的再探讨

上一篇:德美澳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概述及启发【6523字】
下一篇:德國双元制”教育模式對甘青宁地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2375字】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

马克思社會批判理论研究述评【2827字】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當代价值【2903字】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洧制...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

马克思哲學观中的社會批判之维【3495字】

MCGS水位PID控制的仿真设计

国内外热作模具钢的研究现状情况

中央空调系统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旅游英语专业學生语言交...

临床护理路径茬老年便秘...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

2023年生育政策二胎還湜二...

反应物比例在LiFePO4合成上的影响

2000元做什么生意挣钱,...

PLC舰船舷侧隐身门梯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