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81-02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共识。近年来,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因其直接培养论文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越来越为政府所重视,各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也应体现经济发展规律,尤其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更要符合经济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其中区域经济理论对高职院校建设,最具借鉴价值。因此,深刻分析区域经济环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的特点
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经济的区域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经济正逐步向区域化发展,现已初见端倪。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经济区域化已经是最重要的发展现实[1]。区域经济理论也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区域经济的特点如下:
1。区位性。由于某一区域在空间位置。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和政治组织方面存在相对独特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与之适应的产业结构。经济种类和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区位特点。因此,区域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区位差异和区位优势上。
2。非均衡性。由于同一区域内的资源条件并不均匀,因此,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区域内统一市场背景下,分布的非均衡性,具体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使得同一区域内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布局。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特征。
3。竞争性。区域经济的区位性和非均衡性,使得整个区域的统一市场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通过竞争配置有限的发展资源。在这种态势下,城市内外各种资源的交换十分频繁,各种经济体为了求得生存,不可能再保持自然发展的状态,全部投入到了竞争中去。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表征之一。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特性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多元化更促使多渠道投入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同样也可以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及层次结构。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体现明显的区域特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区位特性。首先,区域高职教育不论其包括的空间范围大小,都可以按产业。行业进行分解。这样,区域高职教育不仅反映了区域劳动力构成结构,也侧面反映了区域的产业及技术结构。其次,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基本吻合,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力系统,地区之间具有独立性,区域高职教育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培养人才的。因而,属于同一经济区域内的区域高职教育在目标。层次。类型。运行等方面也具独立性。最后,区域职业教育可根据区域经济的区位性特点,通过整体规划,建立目标明确。组织规范。分工科学。资源共享的教育体系。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应有所作为[2]。
2。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特性。由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区域高职教育在整体布局的同时,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内不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各高职院校应遵循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特点,把握自身的发展定位,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特色。避免重复建设,求得可持续发展。
3。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特性。由于区域内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其生源大战。就业大战,就是最明显的表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大力建设特色专业,加强特色建设,形成办学品牌,才能在市场化的办学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三。宁波市区域经济环境的特点
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跻身全国十强。从宏观经济状况来看,宁波市三大产业比为3:53:44,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之比为5:5,属于区域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总体说来,宁波市区域经济环境有如下特点:
1。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大量应用,宁波市的产业结构不仅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且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更频繁地表现为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是区域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
2。产业集群趋势
宁波的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发展的趋势。据对宁波市33个制造行业1999年――2004年产业集聚度指数的统计,其中20个行业的集聚度指数有所增长,13个行业的集聚度指数有所下降,除烟草制品业之外的15个行业呈现出集聚现象。目前宁波市重点产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10大产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是宁波企业的块状分布。根据2006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市有块状经济145块,年产值7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百分号以上。单体规模超10亿元的有6块,超5亿元的有10多块,超1亿元的有90多块。全市块状经济从业人员4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百分号[3]。块状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培育专业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块状分布,集聚发展的特点,使宁波全面形成了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区域性规模市场体系,产生立极强的区域竞争力。3。体制多元混合
宁波区域经济是以混合经济作为主体,民营。集体。国有和外资互融模式的经济体制。至2002年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已达到98。9百分号。宁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生共融的开放的混合经济模式,始终坚持国家。集体。个私和外资四种经济成分四轮驱动“。共同发展,使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成显出活力。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宁波个私。民营以及其他类型的经济实体近30万家,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的90百分号以上[4]。这种混合模式被称为宁波模式“。
四。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
2000年以来,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超常规发展,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专业基本覆盖了农林牧渔类。交通运输类。生化与药品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材料与能源类。土建类。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轻纺食品类。财经类。医药卫生类。旅游类。文化教育类。艺术设计传媒类与公安类等16个大类。因此,宁波市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适用性,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上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1。根据宁波市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增强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
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生产部门转到非生产部门;从工业转到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间社会劳动力的大幅度转移,对宁波市劳动力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宁波市高职院校应及时适应区域经济产业格局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
2。根据宁波区域产业集群的特征,系统规划高职院校簇群式专业发展
所谓簇群式的职业教育专业发展道路,就是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的特点,建设与集群经济相对应的具有一定聚集作用的专业群[5]。这样的专业群,以重点专业为核心,根据集群产业所集纳的整个产业链,贯穿相关专业,形成簇群式专业链,从而体现出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使专业能够以重点产业为核心,以点带块,以块联片,发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宁波市区域经济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产业的集聚性强,产业的高集聚性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要在总体的专业结构上形成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打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并具有区域经济特点的专业群。
3。根据宁波区域经济体制多元混合的特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宁波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全面建立校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在专业申报。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培养。实习实训中的作用,鼓励学校兴办实业。产教结合,为实习实训创造条件。实施措施可以包括:高职院校成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设置,确定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在教学管理中,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该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管理和运行;在教学设备方面,企业要为学校提供专业实习基地和实验实习设备等。考虑到目前宁波区域经济体制多元混合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应考虑到那些具有一定实力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区域内所有企业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和密切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的联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五。小结
经济是决定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一方面,区域经济的总量和水平。结构和层次,决定了这一区域对人才总量。结构。种类。层次的需求,也决定着这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分布和水平,最终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式和特点。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也通过其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种类,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甚至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强化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实现宁波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6]。
论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