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
一。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基本历程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性别是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基本方面,而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性别概念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三个成分:
论文网(一)性别认同的发展
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的时间在1岁半到2岁之间。儿童主要是根据头发的长短以及服饰的特点来确认被观察者的性别。
(二)性别稳定性的发展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识不随其年龄。情景等的变化而改变。
(三)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人的性别不因其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是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儿童一般要到6~7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在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出现最迟,大约到9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二。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
(一)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儿童早期的重要影响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的。
婴儿出生以后,父母通过衣着。环境布置。取名等活动,把男女婴儿区分开来。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3岁后孩子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男女自居。他们通过观察父母不同的服装和行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和性别角色开始有所认识,并逐渐形成心理性别。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为避免孩子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3岁前就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儿童的性别行为倾向出现之后,父母会应注意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强化:对于孩子符合性别的行为,及时给予以赞许和鼓励。而对于不符合性别的行为则及时给以批评和制止。这样,使儿童两性的活动倾向越加明显。由此可见,儿童从一来到人世间就受到了父母不同的待遇,获得了不同的早期经验,而这些最初的经验又会以先验的方式对以后的认识和行为产生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各自的性别角色行为方面发展,并越来越固定化。
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不难见到。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性别定向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角色游戏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儿童的角色游戏是把性别角色的感受变成自己参与其间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生动地再现各种不同角色行为,表现儿童对角色及其规范的认同,并且逐渐将这种社会角色规范由外部的强制转化为内在品格的趋向。在角色游戏中,儿童认真地模仿着各种角色的最优品格,可以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纠正不良行为。角色游戏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通过游戏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性别角色行为意识,正确认识性别差异的影响。
可见,角色游戏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是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学校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主导作用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特殊的权威性,随着个体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学校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主导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1。教师的角色影响
学校教育的成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能力,而是把儿童培养成真正的男人和女人。小学教师在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就儿童而言,社会化的首要内容又是性别角色的形成。
儿童入学以后,教师的角色影响非常重要,甚至超过父母。教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影响着两性学生的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男女学生根据教师及他人对自己成功和失败作出的不同反应,改变了原来对自己的看法,也改变了原来自己的行为,各自发展了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和能力。这提醒教师应该自觉意识到其言语。行为和态度对学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以促使学生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
另外,更为令人深忧的是,在小学中,女教师人数普遍高于男教师,而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对教师有着特别强的模仿性,小学教师的男女性别比例不当,就会影响男女学生的性格特征,性别差异就越来越小。
所以,在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小学教师应尽可能发挥正确的主导性的作用:
①正确评价儿童的性别表现:根据小学阶段男女学生的性别特点正确评价学习。品德与行为表现。
②发挥自身性别角色的表现:男女教师都要以高雅的仪表。魅力的言行给予学生正面的角色影响。
③运用媒体性别角色的引导:女教师占多的学校,一是多增男教师的表现机会,二是加强引入正面表现男性角色形象的影视媒体资源,以信息化形式给予学生补偿性的男性角色影响。
2。教材的性别角色因素影响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所以教材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重要影响。在语文。思想品德。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这个社会对于人类各种角色的期望,教材中所赞扬的就是社会上所推崇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学生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感染和暗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形成文化心理积淀。儿童以不同的角色为榜样来塑造自己,从而影响到他们(她们)未来性别角色的发展。因此,教材中的人物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对儿童的影响。(四)大众传媒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导向作用
社会学家指出,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第四个重要因素。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大众传媒是一个示范的重要来源,研究发现,无论媒介形象是否虚构,儿童比成人容易发生媒介认同,并因此会产生模仿行为,而且这种模仿行为可通过媒介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角色行为表现会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在电视。电影中直观表现的男女主人公往往都是具有传统的男性特征或女性特征的典型,这种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儿童自幼就开始懂得,我是女的(或男的)就要像她(或他)那样行为。而这种影视角色行为示范性影响的结果必然强化儿童的性别角色定型。
(五)青春期性意识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导向作用
现在女生性发育的平均年龄是9。2岁,平均来例假的时间为12。54岁,男生性发育的年龄是11岁,平均初次遗精的时间为13。85岁。男女生性发育时间的提前,也意味着性别角色认知的提前。
性意识是性心理成熟的基础,性意识的逐步成熟标志着性心理及性别角色的逐步发展。一般当小学生进入四年级下学期或者五年级上学期,在性本能即将或刚刚觉醒之际,让他们的理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面对悄然而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时,不再因为无知或知之甚少,而让许许多多的问题闯进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惊奇。惶恐。手足无措,这时用心地对他们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年龄稍微大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此时身体上各器官和性机能发育逐渐走向成熟。但由于社会阅历浅,思维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都比较差,并且还缺乏两性社会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识,不少人因性问题而困惑。疑虑和苦恼,甚至误入歧途,做出自己后悔莫及的傻事或错事。这就非常需要家庭的学校的帮助和教育,以防止丑恶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他们的性别角色及身心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性别角色的差异更多的是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来的,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既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因此,在此阶段对儿童进行两性化教育,可以促使男女儿童在各种个性趋向上平衡发展,形成较完美和谐的人格。
浅述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