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之探究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它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论文网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政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科学界的义务,除了要有各级领导部门和劳动者的重视,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资本投入外,更需要的是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而人们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的强弱和参与能力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文明观宣传和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作为培养社会中坚力量的高校,其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本文仅就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教育目标以探究。
1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之后的又一次进步,在内容上较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更深入。更具体。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代际间的关系,根据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者进行系统而有序的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知识。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相应的技能,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或文明认同。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生态政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对于社会全体公众的教育,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的专门教育,本文要论述的是后者。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涉及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进而使人们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在实践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校对于大学生应从世界观。伦理观。思维方式。消费观。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帮助大学生澄清认识。端正思想,使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得以强化,生态情感得以培养,生态理念得以树立,生态行为得以践行。
2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程度如何,一个社会走生态文明道路的自觉性如何,标志着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如何。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所以作为肩负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重任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
2。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遵循的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的秩序为主旨。高校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教学。管理。科研的全过程,教育大学生会认知环境。理解环境。尊重环境,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能力,充分理解人一自然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自从工业GM以后,征服自然史却一直是我们人类津津乐道的人类发展史,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早就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人类发展也证明了对自然索要无度的哲学观造成的却是全球生态和经济危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和谐统一,双方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做到使其既不认同激进环境保护者的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同时也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为核心的传统伦理。这样,由大学生发起一场认识。尊重。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GM,必将带动全社会的民众提高意识,转变观念,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2。2弥补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空白的迫切要求
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环境伦理的教育,而的环境伦理教育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从1972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已开始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据2001年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的博士生李恩?沃尔夫(Lynnwolfe)对美国469所大学的调查统计,55百分号以上的大学都开设了环境伦理。环境哲学和环境素养相关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作为通识课程而开设的。开课的院系以哲学。伦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为主,其他像文化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院系也有开设。而1992年才把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况且有些中小学并未认真贯彻实施。至于大学的环境教育,一直没有明确要求。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一方面,重视专业环境教育,忽视环境普及教育,非环境专业不开设环境类公共必修课程,相关选修课的开设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的行为习惯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关注的是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在政治。哲学问题中没有寻求与环境伦理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忽视了人与自然和环境伦理的内容。所以说,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2。3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实践表明,现代化建设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全面发展,真正的自由,是把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当做生态系统的最高利益,“[2]因此只有在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双重的和谐中,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实现的。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良好的自学和动手能力,而且要具备相当的生态学素养,成为生态道德的践行者。这就要求高等教学更应注重素质教学,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其中生态意识的培育及强化蕴含其中,因为良好的生态学素养涉及这四个方面,是人才健全素质的必要成分。但是,当我们审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时,会发现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道德意志表现都呈现出比较好的趋势,在生态道德行为上却出现明显不乐观趋势。[3]行动和态度的不一致性,使得校园内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不良环境道德行为普遍存在。
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只有具备合格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对具有生态理性为特征的理性生态人“的大力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根本动力。作为肩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任的大学生,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态理性的理性生态人“,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格的主体动力群。理性生态人“是指主体不仅有充分的生态伦理学素养,还有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应的生态环境知识。大学生成为一名理性生态人,主要是通过后天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具备理性生态人的特征,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符合生态规律,进而从观念和行为上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和熏陶。
3。1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观
首先,具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世界观。世界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包含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基本内容。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世界观是指大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到人与自然不仅具有争斗性,同时具有同一性,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其次,要尊重自然的价值,坚持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人们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给予科学评价,改变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在生态系统中主动倡导生态正义,确立生态文明观。最后,秉持关爱自然。兼顾众生的生态道德观。教育大学生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
3。2切实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成为生态道德的践行者
首先,保护环境。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切实履行拯救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其次,尊重生命。大学生要具有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理念和关爱的精神。罗马俱乐部的报告提出:对生态的爱护和对其他生命形式的尊重,是人类生命的素质和爱护人类两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4]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养成不乱踩草坪。爱护小动物。反对虐待动物。不吃野生动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适度消费,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要在生活中形成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和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宗旨,以有利于人的健康与环境保护为标准。实际上就是减少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摒弃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提倡物质生活的简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不追求奢侈豪华。远离奇珍异味。不铺张。不浪费,珍惜每一点资源。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特别是其重要作用必须得到充分肯定,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贯彻。现阶段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口头上重视。实际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应予以关注。只有使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得以保证,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