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
书法不仅在审美上具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如清人苏元在论书浅语中写道: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上而制。诰。谕。敕,中而表。奏。笺。启。试卷。碑牌,下而牒移。文案。帐籍,皆所必须。精于论文网八法者固佳,否则亦宜走笔顺利,清晰整齐。“由此可见对书法的重要性清人早有认识,对于书法的教育清人则认为应该从小抓起,清人张行简塾中琐言云:馆徒学书,与其判之于成幅之后,空劳改窜,曷若督之于把笔之际,立予纠绳“。在清代蒙学教育阶段主要是进行识字与写字,可以说书法教育已经开始,但清人王筠认为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八九岁不晚“,具体到如何书法入门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清人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执笔与运笔
学习书法,如何执笔最基础的部分,清人管的家常语中云:至于写字,先学搦笔,笔笔恭敬,巧处用力。“正确的执笔有标准的执笔姿势,崔少古的少学中先介绍了手法“,即要指实掌虚,以大指推出,食指压下,中指钩入,小指衬,无名指抬起,执笔宜紧,竖笔宜直“,又介绍了把笔四要“,即虚(手指心不近掌)。圆(作背圆)。正(笔管正)。紧(手指贴笔紧实)。而蒙童幼小往往不得其虚“的要领,为了使他们学会执笔,古人也想出来一套办法,清人唐彪的家塾教学法中今童蒙初学书,势发籍先生运笔,若不将物撑于童子手中,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令掌虚指活难之至矣。为之技者,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对于正“字的要领,清人一般认为心正则笔正“,如清人胡的蒙养诗教中云:拈毫运用惟虚掌,先字操持必正心。心正自然令笔正,此言珍重胜南金“。又如清人万斛泉的童蒙须知韵语中云:双钩与悬腕,搦管求坚劲,柳公有遗言,心正则笔正“。
2。写大字
在书法入门阶段,清人要求蒙童所写的字体要大,字写得太小容易局促,不利于后来的书法学习。如清人崔学古在幼训中云:字须方广一寸五分,最忌临小字,致他年有拘促之病,大字稍成,然后于大字下,分列两行小字临之。“又如王筠的教童子法中云:不可学小字,大有三分好,缩小,便五分好也“,也就是说能把大字写得只有三分好时相当于已经可以达到小字的五分好。汪志伊的节韵幼仪中云:写字以大为利器,小则腕拘初学忌“。唐彪的教塾教学法中介绍了一种大字与小字相结合的办法,余在越中,见童蒙字式,正格中书大字,旁缝书小字,此法极佳。盖单学大字,则后日能大书而不能小书;单学小字,则后日能小书而不能大书。均之有病,惟此法则两得之也“。
3。结字
字体结构是书法艺术中的灵魂,需要长期的学习和领悟,对于蒙童而言则需要掌握笔顺和基本的结构原则。在笔顺方面要注重其次序,如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云:书字下笔有次序,不可紊乱,紊乱则字难工。然其法,须幼时讲究,方能记忆。童子入学一二年之后,先生将此写成式令其取法,习而熟之,则功省而效倍矣。“其次要懂得结字的基本方法,崔学古的少学中介绍了作字四法“,即横清竖直(横宜细,竖宜粗),少粗多密(画字少,宜粗,画字多,宜密),勾短点圆(勾宜短,点宜圆),空匀横直(空白宜匀,横路宜直)“,当然在书法中这只是对字体结构最基本的介绍,但若能得其要领,也能为之后的书法学习打下基础。
4。临帖
在蒙童学习书法过程中,临摹古帖是大多数人都会经过的阶段,即以油纸覆在字帖上,一笔一划的临摹,崔学古的幼训中云:大小字稍成,后画一无字格式,以油纸临欧阳询九成宫碑,择其绝肖者剪下,粘格式上日摹之。“临帖的方式方法大致上都是固定,但对所临的碑帖的选择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崔学古认为要学欧体,而王筠则认为学则学元秘塔。藏公碑……不可学赵,他字有媚骨,所以受元聘。“陈彝重订的训学良规中认为临帖以元秘塔。皇甫碑为入手,须寸半大“。对于蒙童在书法入门中具体选择的碑帖不得而知,但在清代蒙学读物中广受欢迎的还是欧体字,李光明庄是晚清出名的私家刻坊,在所刻三字经注解备要的书前著录中印有类似书目推荐的字样,其中有欧体三字经六十文,欧体百家姓二十六文,欧体千字文四十二文,欧体治家格言三十文,“可见欧体字还是备受亲睐的。
在清代蒙学文献当中虽没有像书法家式的专门书论,但依旧可以看出启蒙教育家们对书法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从中依然可以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在现如今硬笔代替毛笔。键盘代替手写的社会中,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作堂堂正正中国人“也是我们应该继续秉承的优良传统和理念。
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